星期四, 6月 16, 2016

劉安婷成大畢業致詞全文

台大葉丙成教授一樣,TFT 創辦人劉安婷在成大的畢業演說也引起熱烈討論。當你拿著那一紙畢業證書感覺沉重,正是因為這張紙上承載著多少孩子得不到的幸運,那份幸運,叫做「選擇權」。劉安婷分享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用兩個故事提醒我們,當我們這麼幸運,我們拿這樣的幸運做什麼?

校長、老師、各位貴賓,大家好。
其實我接到這個演講邀約的時候非常恐懼,因為我不太知道,才畢業四年的我能夠給你們些什麼。所以,今天我我不會跟你們說什麼大道理,我只想說兩個影響我很深的故事。

去監獄當老師

第一個故事講的是我大學的時候第一次去監獄當老師,那裏關的都是十八到二十歲的青年犯。那時美國剛通過一個法案,如果有未成年、還沒有完成高中教育的青年被捕入獄的話,他們有權利也有義務,要在監獄裡接受基本教育。(推薦閱讀:
可是這樣一個教職其實沒有什麼人想要去做,所以就非常仰賴像我這種傻傻的學生,很好用,不用付什麼薪水,基本上是志工的一個形式,每一個禮拜會去監獄裏面去上一些課。一開始我去應徵時候其實還滿興奮的,那個時候我剛從非洲回來,認識我的人可能知道我第一次當老師是在非洲的迦納,在那邊我學到了很多事情,可是我在迦納只能待兩個月,所以回到美國後,我好想找一個機會,看可不可以做更久的一些事情。所以我找到了監獄裡面。
剛開始要去監獄的時候,好興奮,查了好多的資料,如果(現場)有學教育的同學或老師的話,你們可能會想像我查了哪些資料。我查了偏差行為的矯正、我查了學生學習動機的提升、我查了差異化的教學、我查了各式各樣的資料,非常非常興奮的,我準備了我覺得應該很有趣的影片、歌曲、學習單、教具。
因為監獄離我們學校大概有至少半個小時的車程,所以我早上六點就坐上了交通車,他們七點半開始上課。你知道大學生早上六點出門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情,所以我當時已經覺得我很偉大了,坐在那個交通車上面,很興奮很興奮的來到監獄前面,提著兩袋很重很重的教具,蹦蹦跳跳地跳下來,監獄的警衛告訴我,從來沒有一個人進來這邊是這麼興奮的。
當我走進去的時候,我就發現我太天真了,因為不只我那兩袋教具不能帶,監獄的安檢是比機場嚴格很多的,除了那兩袋教具被沒收之外,我還要換成他們的制服,他們的制服就是寬寬鬆鬆的 T-SHIRT 和長褲,女生是不可以看出你身體的任何曲線。講得更直白一些,如果你穿有鋼圈的內衣,還要換成運動型的,因為連鋼圈都可能是一種武器,所以我全身都換成他們軟綿綿、寬寬鬆鬆的衣服,什麼都不能帶就走進了這個監獄裡面。
走進去的時候,我發現第二件事情,當時候我還不知道怎麼形容這個感覺,後來我爸跟我說,這個感覺就很像是他們以前在當兵的時候,幾百個十八到二十一歲的這個大男生被關在一個地方,很久很久沒有看到女生了,這個時候,即使只是一個六十幾歲的理髮阿嬤走進來,都會忽然很受歡迎。
我那時候的感覺就很像這個理髮阿嬤。
十八到二十一歲的這些青年犯,幾百個男生被關在這個地方很久一段時間,很久很久沒有看到同年紀的女生了,那些受刑犯不是重刑犯,所以某些時候他們是可以自由走動的。我進去的時候,剛好是他們可以自由走動的時候,然而,原本在走動的這一些受刑犯,全部都靜止著,從上到下打量我。每一個人都在看我,好像看到什麼稀有動物一樣。偏偏好死不死我的教室又是走廊的最後一間,所以我就穿過這一個個爆發的男性賀爾蒙的洗禮,走到走廊最後面的教室。
走到裡面後,我發現第三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是我真的很天真。其實我不需要去查什麼差異化教學的,因為這些學生,這些十八到二十一歲的青年犯,跟我差不多大,他們有一個最大最大的相同點,那就是,如果他們喜歡上學,他們就不會坐在這個地方了。
他們非常痛恨教室,並直接告訴我,對他們來說,其實在教室裡面比在牢房裡面還要痛苦。所以我看著這些非常討厭我的人開始上課,但不管我怎麼講,他們都沒有興趣。

我的學生,只對兩個問題有興趣

他們只對兩個問題有興趣,第一個問題是「你有沒有男朋友?」,第二個問題是「你為什麼來?」。第一個問題我可以理解,畢竟我剛才受過走廊的洗禮,但是第二個問題其實我蠻不能理解的,雖然我台語不是很流利,但在美國的時候,我心中的 OS 都會變成台語,所以當他們問我第二個問題的時候,我心想「阿謀勒?哇來嘎冊ㄟ啊!謀你公哇系尾蝦密來欸!」(不然呢?我是來教書的啊,不然你以為我是為什麼而來?)那時候問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很明顯嗎?
所以我跟他們說,我來當老師的、來幫助你們、來教會你們一些很重要的東西。這些學生其實程度是很差的,他們通常從 A 寫到 Z 都寫不完,九九乘法可能也不會。如果這些東西學不會,他們一定會被迫再回來的,因為他們可能找不到工作。所以我說:「我當然是為了你們的好來的啊,你看不出來嗎?我犧牲奉獻、早上六點坐車來到這個地方,當然是為了你們好才來到這個地方當老師。」
可是我的學生像是鬼打牆一樣,每一次我離開教室再回來,哪怕只是我去上廁所再回來,他們就會鬼打牆的問我一模一樣的兩個問題,「你有沒有男朋友、你為什麼來?」我回答了幾次之後我真的火大了,我就說:「到底老娘我講的哪一個字你聽不懂,為什麼你要一直問我你為什麼來?」
我印象很深刻,在那個教室裡面,有一個我稱之為小老大的學生,這個學生刺龍刺鳳的,在外面人家說是小老大,在教室裡面也是小老大,他就帶頭,椅子往後一翹,腳就翹在桌子上面,全部的人就跟著他效仿。
他指著我的鼻子哈哈大笑,他說:「姐妹,你別傻了,誰不知道你們這些老師來,口口聲聲都說是為了我們來、是為了我們的好來,可是我們都知道,其實你們是為了你們自己來的,你們是為了你們出去之後,可以看起來很高尚、可以領志工時數、可以跟市長照相、可以領獎狀、可以出書、可以演講。」其實我現在很慚愧的,因為我竟然出書也演講了。(笑)
他繼續說:「你們都不是為了我來的,既然你們不是為了我來,我們也不是為了你們坐在這個地方,不如我們來談判。」很厲害的,混混也要會談判。「你就在上面教你的,我們就在下面做我們的事。如果有什麼督學來調查滿意度,你一定是百分之兩百的成績,你要的獎金、時數、獎狀我們所有都可以給你,條件是你什麼都不要管,這樣好不好?」
我常常說,誰都可以惹,就是不要惹新手老師,因為新手老師心中有一把火。我說「怎麼可以,早上老娘六點起來,難不成是跟你演一場戲嗎?你們在想什麼?當然不是為了我自己來的,是為了你們來的。你們為什麼不能理解這件事情!」
我講了很久,很激動地高談闊論,忽然看到我的學生們露出一個很同情的表情,那個小老大看著我說:「老師,你第一次來監獄教書嗎?」我說:「對啊。」他說:「哦~那你以後就會懂了。」
我其實不知道我以後要懂什麼,因為我每個禮拜回去,他們對我的眼神都有愈來越和善一點,可是有一件事情似乎是我永遠都沒辦法改變的,就是他們對學習、對教育這件事情一點興趣都沒有。
他們還會教育我,他們說:「你們這些人生勝利組,不要以為你們這些生存法則,是可以適用在我們這些人生失敗組身上。我們人生失敗組,有我們自己的遊戲規則,是你們不懂的,我們還要教你。所以你不要想要管我們,你就來,跟我們聊天就好,不要理我們。」(推薦閱讀:
我很沮喪,顯然我早上六點起來,不是為了要去跟他們聊天的。可是我一次一次的回去,我想盡了辦法、我查遍了理論、我找遍了我可以做的事情,可是我每一次回去,他們依然只對兩個問題有興趣:「你有沒有男朋友、你為什麼來?」到兩年的時候,我真的是很想要罵髒話,我真的快做不下去了。
可是有一次我走進教室的時候,他們還是問我一樣的問題:「你有沒有男朋友?」我說:「沒有。」他們非常關心我,還說:「兩年了,怎麼還沒有。」但是我不想理他們,所以我就轉頭寫黑板,我還沒寫幾個字母,就覺得背後怪怪的。為什麼怪怪的?因為他們沒有問我第二個問題,我想心想怎麼可能!我太了解這些人!他們一定會問我第二個問題的!他們可能只是昨天沒睡好、神經還沒醒。所以我終止了正在寫的東西,我想等他們問完、我回答完、我再寫下去。
可是他們真的沒有問第二個問題。從那天開始他們再也沒有問我第二個問題。

你最難教的學生,會成為你最好的老師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曾經很在乎一群人,或很想要成為一個好的老師?但是,我發現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好的老師,有時候你會變得多愁善感,像我那時候一樣神經病。其實沒有人看得出來教室裡發生什麼改變,可是從他們沒有問我:「我為什麼來?」的那一天,我自己背對他們,在黑板前面感動了十秒鐘。
有一些很奇妙的改變從那一天開始。我覺得很奇怪,我沒有變得比較漂亮、比較會教、比較厲害,可是這些痛恨學習的學生,在以前他們離開教室時,都會想要偷一些我覺得匪夷所思的東西到牢房裡面去,比方說他們會偷一支滑鼠,我身為一個老師,如果看到他們偷東西的話,我是要呈報的。
可是每次抓到的時候,我真的很不懂,我說:「你偷一支滑鼠回去要幹麻?放在那邊一直按嗎?不然你拿這支滑鼠要做什麼?」他們每次都想偷不一樣的東西。
從那一天開始,他們還是想要耍帥,不想讓我知道他們開始對我教的東西有興趣。所以上課都一副沒有興趣的樣子,可是下課開始挾帶的東西變成是英文小字典,或者是數學習作,他們如果夾帶這些東西被我看到,我當然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很多學生開始在進步,很多學生開始發現這些東西好像跟他們有一點關係。
可是有一個學生是最難改變的,就是那個當初帶頭抵制我的那個小老大,他甚至對他的同學感到非常非常的不滿,他覺得這些同學都叛變、都已經背叛他了,所以他更加堅定他完全不要理老師的這個想法。每次上課的時候,就是一個死樣子,坐在教室的中間,腳翹在桌上,理都不理我。我其實很快就知道我要離職了,我要畢業了,要離開了。那個時候我很緊張,我可能永遠都看不到那個學生會有任何改變,我幾乎要放棄我的希望了。
直到有一天我在上九九乘法的時候,我就在黑板上面寫九乘以五,我說:「好,各位同學,我們算一下九乘以五。」然後我走下講台,去看每一個同學算的狀況怎麼樣。走到這個小老大旁邊的時候,看到他的鉛筆永遠那麼尖、筆記本永遠那麼白、從來都沒打算要碰它們。所以我原本只是很沮喪的想要離開,沒想到他好像被雷打到一樣,忽然坐起來,清了清喉嚨,煞有介事的把他的鉛筆很緩慢地拿起來,以下這些事情在我腦中都是慢動作播放,他拿起鉛筆、在他筆記本上寫九乘以五,在他寫等號的時候,我都覺得這個世界要凝結了,他想了很久,然後寫----21。
我在他旁邊都快哭出來了。他很緊張的說:「老師,我不是故意算錯的!」其實我們都知道,我不是因為他算錯而哭的,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學生會對我上的東西有任何一點興趣,可是很多學生像他一樣,會在(監獄)裡面,不是因為他比較笨、不是他比較不努力,老實說,很多的他們是特別聰明、特別努力,才(能在監獄裡面)活得下來。所以等他認真學習以後,他突飛猛進,像個數學小天才一樣,進步得超級快。
很快的,就來到我剛剛說的(那一天),我要離職了。在離職以前,這個小老大蹦蹦跳跳地跑來找我,他說:「老師!老師!聽說你要離職了!」我說:「對啊,好快喔,兩年半就這樣過了。」他說:「老師,我也要出獄了!」我說:「真的!你要出獄了!」
他以前是因為搶劫所以被關進來的,我想要機會教育一下,所以我說:「欸,你這個數學真的進步好多,這些九九乘法、數學運算沒有人可以比得上你。你出去以後,答應老師好不好,你就不要去搶人了,這樣子好不好?找一個好工作,不要再回來監獄這個鬼地方了。」
我的學生很調皮,他看著我哈哈大笑:「他說,老師你很真的是很傻。你難道不知道我為什麼學九九乘法?我每一天都在想,我每天要搶幾個人、每人要收多少錢、一天就會有多少收入。老師,你真的讓我變成一個更厲害的搶劫犯欸。」
作為一個老師,其實我心情是很複雜的。一則以喜,因為他(的乘法)觀念好正確,我好開心;第二則是不想讓他這樣講下去,雖然我知道他是開玩笑的,所以我就跟他說:「你真的不能再去搶人,不然這樣好了,假設你下一次又有搶人的衝動時,你想像你搶到的人,轉身過來竟然是我,我看到是你搶我,你知道我會有多難過嗎?因為我知道你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很聰明的人,一個這麼善良、這麼聰明的人,今天又必須來搶我,代表你過得一定很不好。所以,你就想每一個被你搶的人,都會跟我一樣難過,這樣是不是你就不忍心搶任何人了?」
最後我的學生還是很調皮,哈哈大笑說:「老師,你真的是我看過最笨的人,我們整個幫派都是你教的,你還會被誰搶?」後來整個幫派都跑出來了,因為他們要歡送我,我那時候的心情很複雜,我沒想過認識一個幫派是那麼溫暖的感覺。
我的媽媽是小學老師,他曾經跟我說過:「你最難教的學生,會成為你最好的老師。」這件事情在我監獄的學生上面,得到了一個印證。
我的學生們教會我很多事情。第一個,是因為他們不斷的每一天在逼問我:「你為什麼來?」逼問到最後,我才很的認真的問自己,「到底,我是為什麼來?」很多人,特別是社會新鮮人,在踏進去以前,如果你被問到:「你為什麼來?」都會跟我當時候一樣:「阿謀咧,哇來嘎冊ㄟ啊!哇來奏康傀ㄟ啊!」(不然呢?我是來教書的啊!我是來工作的啊!)

我是為了什麼、我是為了誰來?

可是我的學生一次一次的逼問我,讓我不得去想:我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誰來?我是為了自己的社會期待來的嗎?是為了這個飯碗嗎?還是我就像他們說的,我真的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很高尚、很厲害來的?我是為了誰來?在這些很辛苦的時候,如果我不知道我是為了誰來、為了什麼來,我真的走不下去。
可是,我常常想,如果我們從來沒有教過自己去記得,每一天都要問自己:「我為什麼來?」那麼,遲早有一天,會找不到為什麼走下去的動力。所以我第一個學到的是,很多辛苦的時候要撐下去,其實沒有什麼秘訣,就是要記得問自己:「你為什麼來?」這個問題不是只屬於資深的人的,這些問題從第一天工作開始就很重要。
除此之外,我的學生教會我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東西,我每一次站在講台上看著我的學生,講學生有點好笑,因為他們其實跟我一模一樣年紀,我二十歲,他們十八到二十一歲。看著他們我常常問我自己:「憑什麼?」憑什麼是我站在講台上,而他們卻是坐在下面穿著牢衣,聽我講話?
以前我以為,我擁有的資源跟收到的肯定,是我理所當然得到的,因為我很努力讀書、我從小到大都很聽話、乖乖的考試、乖乖地去爭取我應該爭取的獎狀。這些我得到的鎂光燈、這些我得到的資源,是我努力掙來的,沒什麼好質疑的。
可是我看著我的學生,他們沒有比我笨、沒有比我更不想成功,可是他們的努力卻換不來跟我一樣的位置。為什麼?我又是憑什麼?我比他們多做了什麼?為什麼我可以站在這裡?(推薦閱讀:

台南七股,阿為的故事

我很開心可以回到台南,其中一個原因是,台南是「為台灣而教」第一個開始工作的地方,所以我們有很多老師在台南,七股、北門、龍崎、南化、左鎮、鹽水都有。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們有一位被派去七股教書的老師跟我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學生的故事。
這個學生叫阿為,當時小學六年級,老師來到這邊的時候,這個班級叫做「流氓班」,沒有人想要教他們。老師花了很多時間,才讓這些小流氓終於想要上學。可是這個樂觀的阿為雖然開始喜歡上學了,有一天卻忽然沒有來學校。老師很緊張,中午時間趕去阿為家裡看看發生什麼事情,奶奶說他生病了,老師這才覺得更奇怪,那整個家裡為什麼都沒有人?阿為怎麼叫就是不出來?
阿為的家裡,除了奶奶之外,有一個爸爸經營手搖飲料店,是家裡唯一的經濟收入來源。媽媽來自於越南,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那天老師找不到阿為的時候,奶奶遲疑了很久,才終於告訴老師,因為爸爸昨天出了車禍,其實到今天我在講話的時候,爸爸都還是昏迷的。所以阿為去了哪裡呢?阿為逃學,多做了很多手搖飲料,跑去鹽山,想要兜售給觀光客、多賺一點錢。老師聽了以後,二話不說衝去鹽山,到處找阿為,找到所有的觀光客都知道,今天有一個瘋也似的老師,在找這個叫阿為的學生。
找了半天,終於躲在某一個角落的阿為跑出來說:「老師,我在這裡。」老師問他說:「阿為,你為什麼沒有不來找老師、為什麼不來學校?」阿為說:「老師,我沒有選擇啊,爸爸這個樣子、我沒有媽媽,我只能為家裡賺錢,我有什麼選擇。」老師說:「你有選擇的,你如果真的要幫家裡,你要回來讀書。剩下的,老師跟你一起想辦法。」
回到學校之後的阿為,很努力的讀書,畢業的時候,是拿(班上)男生中最優異的獎狀畢業。甚至老師發現他有畫畫的天賦,幫他報名了比賽,沒想到一舉得到全國偏鄉學生繪畫比賽的大獎。上台領獎的時候,他跟老師說:「老師,我好希望我爸爸可以看到我這個樣子。」
畢業前,這群學生,包括阿為,寫了張卡片(給老師),上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說:「老師,謝謝你對我們有盼望。」講這個故事很像1960年代的魯冰花,可是這是今天、離我們不到半個小時外的七股再發生的事情。
我常常想起我監獄裡面的學生,常想起阿為,然後我再打開電視,看到台灣這麼多令人心痛的事情,我忽然發現,這些我原本覺得很可惡的人,有的時候看起來沒那麼可惡了,因為一個一個,可能都是當時候沒有被老師叫回來的身影。

你想要拿這份幸運,做什麼事情?

親愛的畢業生,恭喜你們要畢業了,這真是一個不簡單的成就。但在盡情狂歡的同時,我不知道你會不會也像四年前大學要畢業的我一樣,坐在台下,其實老實說沒有真的很想離開學校,因為對於自己必須面對的未知、一個一個即將要做的決定,感到徬徨、甚至想要逃避。
那個時候的我,看著手上拿到的畢業證書,覺得有一股深深被騙的感覺。因為我覺得,從小到大,爸爸媽媽老師都說:你要當學生、考大學、大學畢業。我拼了命的當學生,到頭來就是為了這張紙嗎?這張紙能吃嗎?能幫我做決定嗎?能給我薪水嗎?能幫我做什麼?
親愛的畢業生,如果能夠回到四年前,我想叫自己認真的再看看這張紙。看著它,或許照樣感到徬徨,但會徬徨,正是因為這張紙承載了多少孩子得不到的幸運。這份幸運,叫做「選擇權」。選擇權讓我們徬徨,可是選擇權卻也是讓我們最幸運的地方。拿著這張很沈重的幸運,我會問自己:「我想要拿這份幸運,做什麼事情?」(推薦閱讀:
親愛的畢業生,大多數的人可能都會告訴你,外面的世界很殘酷,所以就算你很幸運,最好死命抓住它,不要讓別人搶走了這份幸運。但如果我們看看周遭,其實我們都看過很多害怕別人奪走幸運、把幸運抓死,可是卻患得患失,讓他自己的幸運到頭來沒辦法為他帶來滿足或快樂,這一群原本很幸運卻一點都不滿足的人。
如果可以給你什麼建議的話,我想鼓勵你:找一處值得耕耘的地方,放開手,把自己的一點幸運種下去。一開始,你真的可能會覺得你失去了你的幸運。你看著那個土,很想罵髒話,你什麼都看不到,好像什麼動靜都沒有。你可能開始想罵自己笨,當初幸運就留給自己享受就好了,我為什麼要分給這些人,為什麼要種下去?(推薦閱讀:
可是如果說在過去我創立 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這三年間期間,我學到什麼事情的話,跟你一樣,在很多無助的時候、在失眠的夜裡、在車站的角落、在犯錯的時候這樣質疑自己:好好的生活不過,好好的幸運不把握,為什麼樣這樣吃苦?但回頭看,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從一個人到七十個人;從到處吃閉門羹,到現在我們服務超過1000個像阿為這樣的孩子。
請相信我,你種下的幸運不會是白費的,他會發出芽,他會結果,他甚至有可能會長成森林。你不僅不會失去你的幸運,你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比原本更幸運的人,而且這份幸運是有根的,是別人搶不走的。
親愛的畢業生,如果四年後,你跟我一樣,有機會問自己:「我拿幸運,做了什麼?」我希望你也能夠充滿驕傲、充滿喜樂的說: 即使當世界充滿了不完美,即使外面充滿了醜陋,但是我拿了我的幸運,選擇善良、選擇溫柔、選擇在乎、選擇去愛。
 
我很喜歡一句話,他說:「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 。」我祝福聰明的你們,因著自己的選擇,成為一個真正幸運的人。我替你們加油,畢業快樂,謝謝你們。

星期六, 12月 26, 2015

吹風機灌氣!大氣球突爆炸 父女3人傷


用吹風機幫氣球充氣竟然爆炸!平安夜夜晚,台北市萬華一名林姓男子帶大氣球回家佈置,女兒覺得氣球有點消氣,男子拿用吹風機幫替氣球灌氣,沒多久突然爆炸,父女3人臉上手部都被灼傷送醫,男子向警方供稱,自己吹的是冷風,不知道為何爆炸。
躺在擔架上被送進急診室,這對父女臉上手上都被灼傷,只是受傷原因竟然是氣球爆炸聲。
鄰居:「因為我就聽到砰,那個聲音怎麼那麼奇怪也不像汽車相撞,瓦斯氣爆會有火警也沒有啊,只看到碎玻璃一片。」
平安夜夜晚,林姓男子帶著氣球回家卻因為氣球有點消氣,男子覺得用吹風機充氣應該可以省去不少麻煩,兩個女兒在一旁觀看,但氣球突然爆炸氣球碎片跟氣體把3個人灼傷。
鄰居:「昨天他拿上去到晚上8點的時候就爆炸了,他們去問派出所就說是用吹風機吹汽球的樣子。」

左右鄰居聽爆到炸生立刻打電話報案,但消防隊員到了現場沒看到火,父親臉部90%灼傷、手部也有18%灼傷,18歲的女兒則是3%灼傷,父親向警方供稱,當時氣球有點消氣為了加速充氣,想到用家中的吹風機,擔心熱風會燒掉氣球所以開的冷風灌進氣球,沒多久突然爆炸,不清楚哪個環節出問題,原本歡樂的平安夜因為氣球爆炸嚇壞一家人。

星期三, 11月 25, 2015

怪罪體制很容易,但你是否想過,台灣人日子不如歐洲人的真正原因?

荷蘭人的生活,就是短短的工時,高收入,充滿大自然,美感,設計的環境,四處都有舒服宜人的休閒活動,完善的社會福利(這裡大學生都可以申請房租跟交通補貼,甚至全額給付),以及尊重個人自由的社會氛圍。
白天風和日麗,躺在草地上野餐聊天喝啤酒,開小艇遊運河,然後下午 5 點過後就沒有人在工作了,幾乎所有店都關門,晚上大家會去氣氛很棒的 Bar 或 Club 喝酒 Party,享受跟朋友歡慶的時光,然後隔天又是美好的一天。老實說,他們的生活品質,真的比台灣好很多,生活很享受,也難怪很多交換生都想留下來。
但真的與他們相處後,我並不覺得他們比台灣人聰明,或是有什麼真的不得了的地方。那問題來了:全球化的市場裡,全世界的產品服務都一同競爭,到底是什麼差別讓歐州人比起台灣人,能有那麼高的收入,或是說,那麼好的生活?
為什麼台灣人辛勞的工作,卻住在擁擠的公寓然後月領 22K,歐洲人每天只工作幾小時,卻天天都像在度假一樣?
我得說,以我在荷蘭交換到目前為止的經歷,在做事效率(what)和做事方法(how)上來看,台灣學生完全不比歐州學生差。但是,最重要的一點,為什麼做事(why),決定自己要做什麼事,對生活和工作的態度,他們比台灣人正確得多。
怎麼說呢?先從高中上大學這個階段的不同開始講吧!
大多數台灣學生的人生:大考高分,進名校,拚履歷,找好工作,賺大錢,買車買房,沒了。很恐怖的是,當所有人都在忙著做同樣的事的時候,你也會有一個壓力要趕快一起做,深怕被同儕們拋在後頭。
心理學說這叫「從眾效應」:我們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的行為,在不知不覺中,都是因為受到周遭眾人的影響才做的,小如捷運上大家都滑手機,你也會跟著掏出手機滑;大如身邊的人都想上台大,所以我想上台大;同學們都要考研究所,那我也拿個碩士學位;大家都覺得有車有房是成功,所以我以此為目標。
但是,你有沒有退後一步,好好看清楚自己跟大家到底都在做些什麼事,然後想想:
這是不是自己要的人生?
歐州學生的觀點很不一樣,他們不急著考試升學弄履歷找工作,他們的步調慢的多,高中畢業之後,多數人不是馬上去大學,而是 Take Gap Year 一兩年,18 歲的他們會去四處旅行,見識廣闊的世界,非洲印度中國美國東南亞,更不用說環遊歐洲了。
我學校裡的同學,有去中國工作過兩年的,有搭便車環歐的,有背著吉他四處街頭表演的,有住過 5、6 個國家的,有開 Food Truck (餐車)到處賣烤肉串的,他們笑著說這很正常,對我來說卻是多麼大膽又豐富的生活。
這些人在真正體驗過自由的人生之後,找到自己想做的,才決定要念什麼科系,選什麼大學,甚至,決定到底還要不要去念大學?
事實上,這本來就是該問的問題:為什麼一定要念大學?
這就是一大差別所在,歐洲學生真的意識到人生充滿可能性,以及他們是「自由的」,為自己作決定,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會念大學,是因為他們思考過什麼是我要的,所以我去申請一個在該領域頂尖的大學,可能是藝術學院,國際政治,音樂學校,也許是經濟學系,小兒科醫學院,新聞媒體文學。
這邊大學招收學生時也沒有什麼單一聯考成績定生死,他們看在校成績,同時更重視你繳交的論文,面試,作品,資歷等等,甚至有些大學連在校成績都不看。
所以他們不會所有人都一窩蜂狂念一樣的東西,準備同一個考試,其實本來就該是這樣:憑什麼用一個考試標準來決定一個人的潛力?誰定義人類的才能就是這些考卷上的東西?如果他喜歡拍電影呢?寫散文?設計服裝?或是喜歡打鼓?跳舞?
用「國英數社自」來定義人類的潛力實在是狹隘到不能再狹隘,因為真的張開眼睛看就知道,社會中各式各樣的工作,只要對人類的生活有價值,就能賺錢,就能是你的生活方式:
喜歡搞笑,去上電視當諧星啊;喜歡畫畫塗鴉,看看彎彎的故事吧;開個 Food Truck 賣烤肉串還可以環遊世界;覺得大家騎的腳踏車很醜,自己設計找工廠製造,就能開始一個品牌了啊;有試過在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不丹的種田生活嗎?搞不好最適合你的是去巴黎左岸開一間咖啡廳啊?更不用說音樂家,導演,作家了。
世界太大,有太多我們根本不能想像的生活方式,憑什麼「考試,名校,履歷,找工作,賺錢,買車買房」這條路就是你的正解?因為每個人生來就不同,擁有不同天分,讓每個人都能各自發揮自己的特質和才能,這才是自由社會美麗的地方啊!
可惜的是,在台灣,所有人都默默地同意一個考試標準,形成一個沉重的從眾壓力,不知不覺中我們都跟這個壓力妥協了,接受「考好成績上台大」才是唯一好出路的規則。
高中時,我們甚至壓根兒沒想過不考大學這個選項,大家心裡都很害怕自己在這條已決定好的道路上落後,漸漸地,在一致化的壓力下,我們對人生的熱情跟創造力一點一點被消磨。
相反的,歐洲學生面對的不是一條 set 好的路,他們高中畢業時,來到的是一個出口,出口之外沒有任何既定的道路,而是充滿各種可能性的廣大世界。
這讓我想到在高中申請大學時,我覺得很奇怪的一點,為什麼突然大家都想當醫生了?不久之前明明大家都有各式各樣的目標的,有人想開飛機,有人想研究天文,一夕之間全部不見了。我懂有些人想要有穩定收入的生活,但幾乎所有人都變這樣讓我有點驚訝。
我是說,這是你的人生欸?人生就那麼短短一次,為什麼要勉強自己去做不喜歡做的工作?你體驗過其他生活嗎?你看過世界了嗎?你說為了賺錢,但賺錢不也是為了幸福快樂的人生嗎?賺錢也有數不清的方式啊?
我看過一篇文章,他統計調查了每個人在臨終前最遺憾的五件事,第一名就是希望當初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
Steve Jobs 在史丹佛畢業演講也說「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這不是什麼客套的畢業官話,我相信它是真的,人生本來就是充滿可能性而且自由的,而我們都應該試著找到自己的天才和熱情所在,以及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我能想像這些蜂湧去當醫生的人裡頭,可能有導演,有音樂家,有政治家,有企業家,但是他們就這樣在年輕的 18 歲決定了他未來 30 年要做的事情,深植他內在的天分可能就這樣被扼殺了,或是,有一天他終於想通人生不想就這樣過完,大半的時間卻也已經流逝了,真的很可惜。
很多人想到這個都會開始罵體制,罵教育,罵政府,覺得這都是外在環境的錯,我卻不這麼認為,台灣比起很多國家,已經非常自由了,而且也持續在改善當中,就像我能想到這些,寫下這些,然後你能讀到這篇文章,不就代表這裡至少還是個開放自由的環境嗎?
外在環境永遠有東西可以責怪,罵都罵不完,但是真正的問題出在我們自己平常思考不夠深,沒有真的張開眼睛看,或是沒有勇氣踏出第一步,這些不改變,體制再完善你也還是一樣淪為體制下渾渾噩噩的一人。
我覺得要罵就罵自己吧!讓自己保持警覺,並試著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這個現況,因為站在外面罵太容易,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在裡面努力做出改變的人。
講到這裡有點扯遠了,切回主題
我看到台灣學生和歐洲學生的差別是,歐洲學生有對自己人生的正確態度:相信這是自己的人生,定義自己想要的生活,打從心底知道他們是自由的,因此敢於追求與發揮自己的天分和才能。
同樣的思維,他們在做事的時候,也會思考他們要呈現什麼精神,或是帶給人們的生活什麼價值,從時裝品牌,到汽車品牌,到金融業服務(他們的金融服務比台灣好太多了),到藝術產業,家俱業(IKEA),餐飲業,處處都感受的到。這個服務,這個產品,背後有一個理念,一個思維,有一個 Why,他們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而且這件事對你的生活有價值。
大家都知道任何產業鏈中毛利最高的部分是原創設計,不是代工,而這正是台灣跟歐洲產業結構最大的不同,連自己想要的生活都不敢追求的人,怎麼會有辦法設計出別人想要的產品或服務呢?
代工產業就是長工時,勞累,無聊的生產工作,卻又只有少少的收入,畢竟,你終究只是在幫別人製造東西,是個只需技術和勞力不用思考的工作。
最後以最近讀到的,古羅馬哲學家 Seneca 的一小篇節錄作結,關於人生該怎麼活,我覺得講得很好:「Someone who sets sail in a ship and is carried this way and that by stormy winds hasn't been on a voyage. He's just been tossed about a lot. So it is with life. Being out of control, drifting through events without finding time for experiences that are most valuable and meaningful,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ruly living.」
希望我們都能有不隨風漂流的力量和勇氣,共勉之。
《關於作者》
紀翔( Shawn Chi)目前就讀台大經濟系四年級,同時雙主修哲學系,今年 8 月開始在荷蘭萊頓大學交換一年,曾任系籃隊長,主辦過 Party,大二暑假時和同學於台大創辦校園單車品牌 College Bike,現在已推出了三季車款,擴及台灣各地的大學,並且正式成立了公司。在歐洲生活常有一些心得,時不時會寫下來透過 Facebook 分享。我的臉書

洗電塔礙子 台電尚不考慮無人飛機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23日電)台電委託民間直升機業者清洗高壓電塔上的礙子,不幸發生墜落2人不治意外。台電今天表示,無人飛機技術不太容易達到要求,且洗的時候會有風險,目前尚不考慮。

形狀似白磁碗的礙子是隔開電線的絕緣體,以避免電線交叉導電,台電每年10月到隔年3月底,以半年時間定期清洗礙子上的灰塵與「鹽霧」,確保輸電線通暢。

台電發言人李鴻洲表示,在高山或偏遠地區可以搭乘直升機,用強力水柱沖洗礙子,但在人煙密集地區則採用人工清洗方式,先行斷電後,再讓人員爬上電塔,一個一個擦拭、塗抹矽油膏,民眾不需過份擔心。

台電新桃供電區營運處長謝建賢指出,這次發生意外的並不是清洗的電線,而是在飛回途中勾到高壓電纜線失控,用直升機清洗還需要載水,載重量大外,也會受限飛機大小,目前無人飛機技術不太容易達到要求,還需要克服,且洗的時候會有風險,成本可能比用直升機更高。

他說,直升機清洗作業發生意外,台電會檢討改進。1041123

星期日, 6月 28, 2015

「液態氮」倒入派對泳池…煙霧散後,水面漂浮窒息死屍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墨西哥一場派對進行到最high的時候,主辦單位的工作人員拿起4大桶液態氮,倒入泳池裡面製造煙霧瀰漫的效果。隨著白色水氣漸散,狂歡客才發現待在水裡的人因為吸不到空氣,漂在水面成了浮屍……



當時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對岸的比基尼女郎身上,沒有意識到泳池裡突然沒了動靜。直到有人察覺不對、高聲呼救時,一群人才手忙腳亂地把受害者打撈上岸。
液態氮在常溫下迅速沸騰散逸,它雖然不會與泳池裡的氯產生反應,卻會將原本的空氣(氧氣)排開。也就是說,泳池裡面的男男女女瞬間只吸得到氮氣,幾乎立刻窒息陷入無意識狀態。後來有8個人被送醫急救,以及1名21歲男子不幸身亡。
當地警方目前正在調查這起事件,確定肇事者是否要負刑事責任。


原文網址: 「液態氮」倒入派對泳池…煙霧散後,水面漂浮窒息死屍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623/229027.htm#ixzz3eJTnOLIl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星期一, 1月 12, 2015

五分鐘了解美國頁岩油

五分鐘了解美國頁岩油


人氣指數: 32754

美國現在最夯的能源話題是頁岩油,什麼是頁岩氣與頁岩油?
讓我們來複習一下地球科學,當河流夾帶著沉積物流入大海,一層層的堆積在海床上,滄海桑田,這片海床受到重力或地球板塊運動的擠壓,在高溫高壓下被壓成了岩石,稱之為沉積岩,其中,一層層的節理分明,可一片片剝下來,像一張張書頁的,稱之為頁岩。
頁岩層既然是古代沉積物堆疊成的,裡頭自然也有很多古代生物的化石,若沉積物中含有大量古代微生物,在造岩的過程中,有機物受到高溫高壓分解,就可能產生天然氣或是石油,蘊藏於頁岩層的裂縫與孔隙之中。
圖說:考古學家一片片剝開頁岩找尋其中的化石。台灣的山上也有相當多頁岩,隨手敲一敲就能一片片的一直剝開,非常有趣,不過石片很銳利,小心別割到手。
這些頁岩層中的天然氣與石油蘊藏量雖大,在過去卻被認為沒有開採價值,因為頁岩層一片一片的構造,讓鑽探者挖個洞只能採到一點點,直到水平鑽探與高水壓裂岩的技術成熟,才有了可便宜且大量開採頁岩中天然氣與石油的辦法。
整個美國中西部在恐龍時代都是一片淺海,後來才浮上來成為陸地,可以想像整片美國中西部擁有大量的含油與含天然氣頁岩分布,在應用開採新技術後,首先開創了天然氣的新紀元,美國的天然氣降到難以致信的新低價位,產業界稱之為「天然氣爆發」、「天然氣革命」,這股天然氣就被稱為「頁岩氣」。
圖說:北美含油、氣頁岩層分布,資料來源EIA
同一方法,也應用在開採頁岩層中的石油,受惠於「頁岩油」,美國原油產量在去年11月創下每天700萬桶的紀錄,而且產量還在持續上升,由於美國擁有大量含油頁岩層,「頁岩油」將對全球石油市場產生相當可觀的影響。
何謂水平鑽探與高水壓裂岩?
以往鑽油井都是垂直往下鑽,水平鑽探的技術是鑽到一定深度以後,鑽頭轉個彎,轉往橫向鑽探,這樣一來,可以鑽探不便於設立油井之處,譬如說如果油礦在城市的正下方,就從旁邊的郊區打洞鑽探,再從地底轉彎過去;水平鑽探還能往四面八方伸展,因此能只在地表上打一個洞,卻在地底下橫向伸展鑽探很大一片地區。
圖說:水平鑽探,我的鑽頭會轉彎
有了水平鑽探的技術,鑽探業想到藉此打破頁岩節理的辦法:往平行頁岩層的節理方向鑽進去以後,以成形炸藥垂直於鑽孔方向打洞,如此一來就能垂直打穿頁岩層節理,接下來,注入含有沙粒的高壓水,經鑽孔從打洞處灌入,水壓沿著頁岩層的節理讓頁岩一片片的裂開。
下一步是把水抽回,當水抽出來時,水中沙粒卡住裂縫,使裂縫不會關閉,於是就留下密密麻麻的裂隙通道,讓整大塊岩層中的天然氣或石油都可以經由一個鑽孔開採出來。
高水壓裂岩的技術也仍在持續進步中,許多以往用舊技術裂岩過的岩層,使用新技術重新裂岩,還能再取得更多天然氣或石油。
美國頁岩油改變全球局勢
頁岩油又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呈液態可流動的輕原油,可以直接經水平鑽探與高水壓裂岩採掘;較黏稠,或甚至近於固態的重原油,則需要注入高熱蒸汽,加熱攝氏500度,使它可流動後才能採掘出來。目前美國開採的頁岩油屬於前者。
許多學者對頁岩油熱潮潑冷水,指出雖然北達科達州與蒙大拿州的巴肯頁岩層,與德州的鷹福特頁岩層,總共估計有7,000億桶原油藏量,科羅拉多州的綠河頁岩層更有高達2兆桶,不過其中大多是重原油。巴肯與鷹福特頁岩層之中只有1~2%是可開採的輕原油,綠河頁岩層更幾乎全都是重原油。
但即使如此,頁岩油已經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密切注意美國頁岩油的發展,在2013年3月發表的報告中,預估美國頁岩油會導致對OPEC石油需求每日減少10萬桶之多,OPEC預期2013年全球對OPEC各國的石油需求為每日2970萬桶,少於2012年的3010萬桶,主要就是受到美國頁岩油的排擠。
國際能源總署(IEA)更預測美國因此會在2020年時,成為超過沙烏地阿拉伯的世界第一大產油國,美國能源情報署(EIA)也預測2020年美國石油生產在頁岩油(輕原油)的加持下達到高峰。
圖說:美國石油生產量預測,EIA
受到頁岩油、氣大量生產,以及美國其他能源政策的影響,美國進口能源佔美國總能源需求的比例直線下降,2007年還佔29%,2011年只佔19%,EIA預估到2040年將僅佔9%,此外,頁岩氣將使美國自2016年起就成為天然氣出口國。美國即將從能源進口大國轉變成為能源自給國,甚至成為能源輸出國。
這影響的不只是全球油價而已,整個全球的戰略局勢都將因此大地震,中東的重要性將下降,而美國將以大量且相對低價的本國能源加速製造業回流的既定政策,以製造業出口美國為主要經濟模式的所有國家都將受到重大衝擊。
頁岩油的環境影響
頁岩油對美國的國家能源戰略來說是張超級王牌,不過環保團體則對頁岩油有諸多憂慮。首先,高水壓裂岩用過的水,會把地底的放射性物質與其他污染物一起帶上來,這些水若沒有經過適當處理,會污染環境,甚至可能污染地下水。
環保團體更擔心豐富的頁岩油,成為燃料後將加劇溫室效應,據估計,美國頁岩油若全數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將可能讓全球暖化攝氏2度。而頁岩油大量存在的事實,也可能降低人類對可再生能源的追求,減緩綠能技術的開發速度。
頁岩油的小啟示
能源產業近年來新技術發展令人目不暇給,讓許多觀念天翻地覆,也使許多能源專家變成丑角。美國頁岩油熱潮興起也引發了能源論戰,在論戰中,有美國石油專家抱持舊論,認為「就算用核彈轟炸也沒辦法讓頁岩層產油」,由於美國早已開始生產頁岩油,專家馬上成為笑話。
也有許多專家低估高水壓裂岩技術,因為高水壓裂岩技術早在1940年代起就發展了,當時的技術水準完全不足以造成深遠影響,這些專家們熟悉的是當年的舊情形,殊不知產業界高水壓裂岩技術已經進步相當多,專家們的舊知識已經過期,成為資訊垃圾。
美國可以從能源進口大國變成輸出國,專家可以一夕間變成丑角,這給我們許多啟示,在變動的年代中,沒有標準答案,甚至舊答案完全無用,一個新進研究者,可以輕易超越研究數十年的老專家,這對台灣來說,其實是好消息,若能積極擁抱新知,那將是一口氣追上領先國家的大好時機,但若追尋落伍舊答案,台灣也可能被遠遠拋在時代後面,見不到未來。
- See more at: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651#sthash.SuZRM0N3.dpuf

星期六, 9月 20, 2014

一位老師在家長會的犀利發言,句句戳中爸媽的心啊!

轉貼自
http://www.buzzhand.com/post_85334.html
第一:我不再感謝你在百忙之中來參加家長會。因為你雖然忙,但並不是日理萬機;你孩子在這裡讀書,你屈尊來一次也是應該的;來參加一次家長會,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但你不來,你永遠不知道跟別的家長對教育認識上的差距有多大。  
第二:對孩子的教育,不是我們老師在求你,而是你的義務。做為父母,總得想方設法把孩子今後的道路鋪得好一些。但每次去兒子學校開家長會,我都有一種錯覺,好像孩子都是老師的,老師在講台上恨鐵不成鋼地說著某些孩子的不足或者家長做得不夠,而家長們也只是被動的聽聽算了。我不會來指責你們,只是撕開溫情的面紗來把真實情況擺出來。
第三:你的孩子學習成績好,你不用感謝我;你孩子學習成績差,你也不用埋怨我。學習成績好,自然有她好的原因,一般來說,最主要的是靠他(她)自己,還有部分家長的功勞。學習成績差,總離不開基礎不好、學習習慣不好或者家長老師沒管理好。同一個班學生,總會有好的,有差的。對老師來說,這是正常的,好的差的都是只是班裡的一部分;對你們來說,這個好的或者差的就是你家庭的全部。
第四:教師只是一種職業,一個謀生的手段。我同你一樣,都是為了生活而找的這一份工作。其實你想想自己對工作的態度,也就對我們多了點寬容;或者你想想自己對工作的態度,就會對我們老師提更高的要求。這都很正常的。所以對我今天說的話,絕對不是你必須要聽的,我沒有資格來教育你,說應該怎麼樣,或不應該怎麼樣。有關孩子的教育,你也可能比我更專業,更花費心思,所以,你自己完全可以憑你的意願去做。我說得中聽,你就聽著;說得不好,你就當耳旁風過去就行了。
第五:你不想來開家長會,其實我也不想。開一次家長會,可能佔用了你休息的時間,甚至是你得請假、調班。所以來是來了,但心裡還是不平的。話說回來,其實老師也是不太喜歡開,如果沒有家長會,這個時候我同樣可以輕鬆自在的看看電視,或者出去散散步,也不用花精力準備講什麼話了。家長會開多了,自己也覺得沒多少東西可說的。老師說得好,你們聽聽就過去了;說得不好,你就會覺得這個老師真沒水平。當老師壓力也大,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大家都別抱怨這件事了。
第六:家長對孩子成長的認識,決定了孩子的高度。你覺得現在學習沒什麼用,考上大學照樣沒有好的工作。那你的孩子估計也不會對學習太重視;如果你花很多的精力去關注孩子的細節,那估計你的孩子想養成很多壞習慣也難。你天天看電視,玩電腦,孩子在家裡寫作業估計也沒多少心思,或者他心裡也會不平衡,為什麼大人就可以,偏偏我不可以?你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孩子對閱讀也比較感興趣,你喜歡旅遊,孩子也可能對戶外活動感興趣。在某些情況下,你對事物的認識也會影響著孩子對事物的認識。
第七:語文學科的學習,絕對不是僅僅在課堂上。語文課一周只有七節,我們老師的任務太多了,主要精力要花在對孩子認、讀、理解、寫作的指導上。這點時間怎麼可能包辦一個孩子的一切,更別說48個人了。我常常覺得,我80%的時間在做無用功,花大量的精力去管成績差的同學,催繳作業,一遍遍地改,訂正,再錯再訂正再改。而不是花大量的時間指導他們如何閱讀,如何寫作。例如周末的試卷,絕大多數孩子是應付完成的,根本不用心去做,那回校后我講評的話,又能有多少效果呢?我非常無奈。如果一個學生在家裡的時間沒有去閱讀,沒有去思考。只依靠在校的那點內容,那他永遠別指望能有多高的語文素養。
第八:語文的地位越來越高,而某些人的重視是越來越低。中考、高考也在改革,以後語文的比重進一步增大。今後的學校教育更側重於實際應用了,更符合當今的國情了。另外高考文、理分科也會逐漸消失,以後的學習量越來越大,孩子在小學如此輕鬆的環境下還不重視語文素養的積累和提高,我真不知道進入初中高中后,學習內容大大增加的情況下孩子們如何對待那麼多知識的狂轟亂炸。
第九:我剛才說的都是心裡話,但不一定是對的。你可以對我有意見,你可以有空找我交流。但難得的是,我一年當中跟你們說不了幾句話,甚至連電話也很少有人打過來。大家把孩子放在學校,一切都交給老師了,你們就放心了。說真的,我卻一點都不放心。我知道我的能力有限,無法給予您的孩子更多的關注,無法給每個同學同等的輔導,也無法讓每個孩子都取得好的成績,這一點同樣是真心話。
第十:我今天一點埋怨大家的意思也沒有,有的只是心裡的一點想法而已。我就把這點想法直率地說了出來。如果讓你覺得了反感,那都是我的不對;如果能夠引起你的一點思索,那我的目的也算是達到了。

星期五, 7月 11, 2014

【一頁物理】沒有人懂量子力學 -『原子中的幽靈』中文版導讀

■量子力學是二十世紀物質科學最重要的成就。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自古以來,讓無數賢人智者日夜苦思的大難題「物質是什麼?」,在量子力學誕生之後,才算是有了較令人滿意的答案。

作者|臺大物理系教授 高涌泉


但是量子力學是一個相當怪異的玩意兒。一方面它非常成功,可以很精準的預測出實驗的結果。可是在另一方面,量子力學所呈現的世界觀是那麼的荒誕,激烈地衝擊我們從古典物理中培養出的直覺。這讓許多物理學家覺得很不自在。例如本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一輩子拒絕接受量子力學。他曾經在與別人討論量子力學時,問了一句連小學生都知道答案的問題:「是不是只有當你在看它的時候,月亮才在那兒呢?」這個奇怪的問題只有擺在量子力學框架中,才不至於顯得突兀。反過來講,愛因斯坦有此一問,十足反襯了量子力學的荒謬。
量子力學的宗師之一,薛丁格(E. Schrodinger)曾感嘆道:「這些可惡的量子跳躍果真成立的話,我真要後悔介入量子理論了。」名物理學家費曼(R.Feynman)在《物理定律的特性》(台灣譯名為『物理之美』)一書中也說過:「我想我可以有把握地講,沒有人懂量子力學。」費曼這麼說,恐怕有人會懷疑量子力學課還能找得到老師嗎?
和愛因斯坦、薛丁格及費曼一樣對量子力學感到不滿或不安的物理學家(及哲學家)不少。所以自七十多年前量子力學誕生至今,持續不斷有人在研究量子力學的意義與詮釋。不過這一方面的研究很不容易有明確的進展,一般講求成效的物理學家避之惟恐不及。嚴格講,能夠真正深入問題核心的專家並不多。但是一般讀者只要願意稍費一些心思,了解一點量子力學的來龍去脈,也就可以欣賞量子力學中最神妙的地方,以及專家們爭論得面紅耳赤所為何來。
量子力學其實起源於一個物理謎題:原子為什麼會保持穩定?科學家在十九世紀末,已知道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各式各樣的原子所組成,但是對原子的內部結構還是不甚了了。在了解原子真面貌的過程中,有兩個關鍵的實驗。其一是在1897年湯木生測量了電子的電荷與質量比值,體認到電子是一個帶有固定電荷與質量的基本粒子。電子相常地輕,約略是氫原子重量的1840分之1而已。在電子發現之後,人們了解中性的原子是由帶負電的電子和另外結構不明的帶正電物質所組成。另外一個實驗是拉塞福(E. Rutherford)在1911年所做的散射實驗。拉塞褔把帶正電的高速α位子(後來知道即是氦原子核)射入金箔,他驚訝地發現竟有少數的a粒子會以大角度反彈回來。如果 金原子中帶正電的物質大致上是均勻地分布在金原子中,則所有的a粒子應該就像子彈穿過棉花般地射穿金箔,不可能反彈回來。因此,金原子中帶正電的物質應該全部集中在一個很小的區域內。當少數的a粒子能夠非常接近這個又重又帶正電的區域時,這些a粒子就會被彈射回來。所以拉塞褔推論出一個類似太陽系的原子 模型:原子中有一個很小的原子核,帶有正電以及絕大部分的質量。很輕的電子則似行星般地環繞原子核運行。最簡單的原子是氫原子,原子核外僅有一個電子。複雜的原子在原子核外有數十個電子運行。
但是拉塞褔的原子模型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依據馬克士威(J. c. Max Well)的古典電磁學,有加速度的帶電物質會放射出電磁波,而釋出能量。電子在原子中繞著原子核轉,不可能全然是等速直線運動,一定有加速度,也就必然會失去能量而墜落在原子核上。如此一來,原子就不可能穩定地存在。難 道電子不是以類似圓形的軌道繞著原子核運轉嗎?還有什麼其他的可能呢?
量子力學就是為了要解釋原子穩定性而被逼出來的學問,若非實驗結果環環相扣,把物理學家逼至死角,我相信無論多麼聰明的人,如何苦思也不可能憑空想出量子力學。當初若非有更多的實驗來引導我們的思考方向,要解開原子之謎,恐怕是一點頭緒也沒有。我們還需要多知道一些關於「光」的知識,方才能掌握足夠的線索。
對於光這麼基本的自然現象,人們自古以來已累積了不少知識。不過從物理的角度看,最重要的進展是馬克士威的電磁波論及蒲朗克(M. Planck)與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論。在十九世紀中期,馬克士威從他的方程式推算出電磁波傳遞的速度,發現竟然和光速一模一様,而且光在物質中傳導的性質郁可以從電磁理論推導出來。從此人們接受光僅是電磁波而已。古典電磁學理論非常成功,但卻在黑體(也就是空腔)輻射現象上踢到鐵板。在十九世紀末,物理學者已經可以精確地測量空腔在不同溫度下,放出的輻射其強度與頻率的關係。古典電磁理論的堆算與觀測結果完全不符。蒲朗克是熱力學大師,因此全力投入黑體輻射之研究。
在1900年,蒲朗克找到了一個與實驗數據完全一致的公式。但是他的公式卻要求電磁輻射的能量僅可能是其振動頻率f再乘上一個常數h(即hf)的整數倍。常數h現在稱為蒲朗克常數。也就是說,電磁場能量是離散的,只可以是hf、2hf、3hf…等等。而在馬克士威的理論中,電磁波能量是和場強度(即振幅)平方成正比,與頻率沒有任何關係,能量大小也沒有受到任何限制。
蒲朗克在得到他的能量公式以後,深覺不安。他很清楚他的發現是革命性的,但他還是不了解他的公式有何具體物理意義。在蒲朗克公式出現後五年,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Light Quantum),後來被稱為光子(Photon)的概念,把電磁波看成粒子似的光量子所組成。如果電磁波的頻率為f,則每一個光量子的能量就是hf。光量子的個數與電磁波振幅(即電磁場強度)平方成正比。古典理論在電磁波強度高(即光量子數目多)、頻率低時適用。但在頻率高且光量子數目小時,光的粒子特性就凸顯到無法忽略了。愛因斯坦還提議用光電效應來檢驗光量子理論。實驗結果證明光量子的說法是正確的。
現在我們回到原子的問題。在十九世紀末人們已經知道原子在高溫時會發光,而旦所發的光其頻率是不連續的。只有某些頻率會出現,並不是任意頻率的光都會從原子放射出來。依據古典物理,電子環繞原子核時所放射出的光,其頻率可以是任意值,沒有什麼限制。所以原子的放射光譜完全不能以古典物理去理解,但是它卻提供了一條寶貴的線索來解開原子之謎。
第一個利用這個線索的人是丹麥學者玻耳(N. Bohr)。他在1913年提出了嶄新的概念來看待原子。以氫原子為例,玻耳說讓我們先假設原子中的電子軌道是圓形的,而且軌道半徑不可以取任意值,電子只能在某些待殊半徑的軌道上運轉。精確一點說,玻耳假設電子的角動量是蒲朗克常數h除以2π再乘上任一整數。玻耳又假設電子在這些軌道上運轉時不會放射出電磁波,但電子可以從一個軌道跳躍到另一個軌道。由於不同軌道帶有不同的能量,所以在跳躍時電子需放出(或吸收)能量,這些能量就以光量子的形式出現。玻耳從能量守恆可以算出光量子應帶有的能量大小,再利用蒲朗克與愛因斯坦的理論,可以得到光量子的頻率。他發現這些頻率與測量到的氫原子放射光譜完全一致。玻耳的原子模型是很大的突破。但是大家都很清楚那絕不是最後完整的答案,因為玻耳定下了很多來源不清,只適用在他的模型的假設。這只能算是過渡時期的權宜之計而已,所以玻耳的模型被稱為半古典模型。但是要如何往前走,物理學家又迷惑了。那時候,他們好像就是在黑房子摸索出口。
曙光終於在1925年六月來臨。當時末滿二十四歲的德國青年海森堡(W. Heisenberg)提出一個極為大膽的想法。他認為一切的困惑都來自我們理所當然地自動假設電子運動一定依循一個軌跡,進而追尋那軌跡是什麼。但是我們從未透過實驗直接觀察到電子運行軌跡。在玻耳模型中,電子軌跡的功能其實僅在讓我們可以推算出電子的能量而已。所以海森堡就想,乾脆在理論架構中不要加入軌跡的想法,只要假設某些帶特定能量的狀態(稱為能態)的存在就可以了。他進一步找到一些計算法則,可以精準地計算出電子能態可以帶有的能量。
海森堡的論文馬上像野火般地迅速傳播開來。在半年之內,海森堡與當時最優秀的理論學者,包括玻恩(M. Born),喬旦(P. Jordan)、狄拉克(P.A.M. Dirac)與庖利(W. Pauli)等人,就發展出一套完備的量子力學。在這套學問中,電子可以處於一些量子狀態上,也可以在不同的量子態之間「跳躍」而吸收或放出光子。量子力學可以讓我們知道量子態的許多性質,與實驗結果完全相符。在海森堡量子力學的規則裡,物理量(例如位置、動量、角動量等)是以矩陣的形式出現的。所以量子力學又稱為矩陣力學。
就在大家對量子力學誕生興奮不已之際,奧地利學者薛丁格在1926年3月異軍突起,發表了他的波動方程式。他也可以從方程式求解出氫原子能階。薛丁格的出發點是把電子看待成一種波動,他假設電子的量子狀態可以用一個波函數來描述。只要能從薛丁格波動方程式求得此波函數,就可以預測出一切和電子有關的物理量。依據量子態(即波函數)的不同,我們所得到的物理量有時候會沒有一個固定值。可以預測的是,當我們測量物理量時,量到某一個特定值的機率有多大。從表面上看上海森堡所用的數學是矩陣代數,與薛丁格用的微分方程式大不相同。但是在短暫的困惑之後,庖利等人就證明了薛丁格的波動力學與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在數學上是等價的,亦即我們可以由薛丁格波函數推算出海森堡的矩陣。一旦知道了矩陣的各個元素,就可以求得前面提過的機率大小為何。所以我們只有一套量子力學而不是兩套。
先前我已強調過,量子力學的計算法則是非常成功的。它的預測與實驗還沒有任何相違之處,但是這些法則的內在意義就不是那麼明顯了,例如,電子真如薛丁格所想像那般的是一種波嗎?波有一個特色,就是遍布空間各處,所以我們可以「抓到」波的一部分。可是我們從來沒有觀測到任何物質可以看成是電子的一部分。電子總是以一個完整的物體現身,所以薛丁格的觀點是錯誤的。
在考慮了各種可能性之後,物理學家不得不接受薛丁格波函數不能代表實體的波動,因而沒有直接的物理意義。我們只能間接地從波函數求得各種物理過程發生的機率。所以「波函數布滿空間」意義就是在空間中各點都有發現電子的機率。
波的第二個特色是干涉現象。我們很容易在水波或聲波找到干涉的例子。薛丁格波動方程式預測電子在通過微細的雙狹縫後,電子密度會有高低起伏的干涉效應,這與觀測也相符。電子的運行如果是依循著某個軌跡的話,則干涉效應不可能發生在電子身上,因為干涉現象需要有兩個波疊加起來才會發生。如果我們硬是要去「看」(例如以光去照射)電子,我們的確會「看」到電子的軌跡;但是如此一來,電子就失去了它的「波性」,也就是說它的量子性質(例如干涉效應)就不見了。總之,電子具有粒子與波這兩種互不相容的性質。我們唯有放棄軌跡,接受機率的詮釋,才能勉強理解電子的行為。量子力學只能協助我們找到事件發生的機率大小而已。在用探測器去抓到電子之前,我們不能假設電子原來就在某處。只有當我們抓住它,才知道電子的存在。因為當我們假設電子以一個粒子的形態存在時,我們得要先假設電子有一個連續不間斷的軌跡。一旦這麼想,麻煩就來了。先前我提到愛因斯坦問說,你可以不去看月亮,卻還會肯定月亮依舊在那兒嗎?大家現在應可以理解他為什麼有此一問。
沿著愛因斯坦的問題思考下去,一大堆哲學問題就跑出來了。物質世界有個客觀的實體嗎?愛因斯坦堅定地認為有。他認為自然的本質不應隨著我們是否在觀察它而改變。但是量子力學卻似乎告訴我們,自然展現給我們看的面貌會依我們觀察方式的不同而有所變異。這實在是很奇怪。我在這裡要指出,有奇怪的"波動-粒子"二元性的物質,不僅是電子而已,光子也是如如此。其實目前所知道的一切基本粒子,包括夸克與輕子都有二元性。光子與夸克遵循的波動方程式分別是馬克士威方程式與狄拉克方程式。對光子來說,馬克士威方程式中的電場磁強度與光子出現的機率有關,這就如同薛丁格波動函數與找到電子的機率有關。
我再強調一下,電子的軌跡是根本就不存在,並不是我們沒有能力去觀測到而已。更具體地講,如果在某時刻偵測到電子於A處,而在一分鐘之後電子出現在B處,我們不可以認定電子是經由一條連接A點與B點的路徑從A跑到B。很多人不信服這個結論。他們依然認定軌跡仍舊有意義,只是很難觀測而已。這些人採取古典觀點,提出一些理論,其中保留有客觀實體的概念。這些理論通稱為隱變量理論(Hidden Variable Theory)。至目前為止,沒有一個隱變量理論和量子力學一樣成功。但是誰能保證隱變量的想法永遠不會戊功呢?
終於在1964年愛爾蘭物理學者貝爾(J. Bell)推導出一個現在以他為名的不等式。此貝爾不等式是任何一個不違背愛因斯坦相封論原理的隱變量理論都要遵守的;但是在量子力學中,我們很容易找到明確違逆貝爾不等式的例子,所以量子力學的背後不可能存有一個現在還沒人發現的隱變量理論。貝爾的研究在精神上其實是延續了愛因斯坦在1935年與波多爾斯基(B. Podolsky)及羅森(N. Rosen)共同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對量子力學的挑戰。在量子力學中,一個物理系統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子系統 (例如一個系統由兩個或多個粒子所組成),這些子系統不必然就會有獨立而明確的物理狀態,不論這些子系統相隔有多麼遙遠。也就是說這些子系統全部都糾纏在一起,共同構成一個不能分割的物理狀態。愛因斯坦不能接受這一點,認為這是量子力學的一大缺失。愛因斯坦等人的挑戰雖然被玻耳檔了回來,他們的精神依然經由玻姆(D. Bohm)及貝爾等人的維護而流傳在物理學家之中。
量子力學難道就讓我們永遠失去一個沒有不確定性的客觀世界了嗎?有些物理學家認為我們必須賦予「客觀實體」一個新的意義。古典的說法已不適用,但不表示我們就失去了「客觀」,今後我們要談的是量子實體(實在)(Quantum Reality)。總之,量子力學固然解決了很多問題,但也引出了很多疑惑,讓物理學家還要繼續追問下去。

今日量子力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在於了解古典世界究竟怎麼與量子世界銜接起來。這兩個世界差異那麼大,似乎有個跨不過的鴻溝。但是自然只有一個,所以物理學家一定要把跨越鴻溝的橋築起來。很多人相信在搭橋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現很多非常美妙的物理。
原文出處:
http://case.ntu.edu.tw/blog/?p=1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