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李名揚】
前陣子學者發現全台有140多所國中小學離高壓電塔不到20公尺,連台灣師大也有教室和變電設備同在地下室,這些消息造成不少人恐慌。到底電磁波對人體會有什麼影響?
只要是電流,不論大小或方向,都會產生電磁波;電磁波是以波動方式、以光速前進,波長最短、振動頻率最快的是γ射線,無線電波波長較長、振動頻率較慢。
電流傳遞可分為交流電與直流電,電池提供的是直流電,直流電不會在靜止的人體誘發電磁場,不過若和人體有相對運動,就會產生電磁場,但通常小到讓人無法查覺。
至於大家常看到的高壓電線、變電箱或是一般家用電器,是傳遞或使用交流電。台大電機系主任吳瑞北表示,交流電形成的電磁波,頻率通常是每秒60次(就是60Hz),或是倍頻如120Hz、180Hz、240Hz。
電磁場分為「電場」和「磁場」,60Hz這種極低頻電磁波的「電場」,很容易被阻隔,只要碰到金屬外殼、鋼筋混凝土、樹木甚至人體皮膚,就能擋掉,因此進入人體的電場幾乎為零。
磁場則幾乎無法屏蔽,除非是同時有方向相反、強度相同電流造成的磁場才能抵消,因此有辦法減弱輸電線造成的磁場,但無法完全消除;磁場強度單位是「毫高斯」。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研究員林基興指出,地殼內有自然形成的循環電流,造成地球天然磁場,這是指南針會一直指向南北方向的原因;地球磁場強度約300到700毫高斯,而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為60Hz電磁波訂的安全標準是9040毫高斯,我國的安全建議值是833毫高斯,只有美國標準的1/10。
至於最近常被提起的高壓電線造成的磁場,林基興說,電磁場強度和距離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說,只要距離拉遠,磁場強度會衰減得非常快;根據美國橡樹嶺大學聯盟的研究結果,高架高壓電線附近的地面,磁場強度約10到30毫高斯,只有地球磁場的1/10到1/70,對人體的影響,比地球磁場的作用還小。
家用電器電壓比高壓電低非常多,即使是建築物內的變電設備,像台灣師大的變電機房內,電磁波為70到90毫高斯,走廊則為20到30毫高斯,也離安全標準很遠。
手機狂 染惡性腦瘤
手機的電磁波是900MHz和1800MHz(1MHz為100萬Hz),頻率比交流電60Hz高很多,造成效應不同,必須考慮電場和磁場合起來的「熱效應」。
曾任電機電子工程學會國際電磁安全委員會主席的周重光表示,現今世界兩大電磁波安全標準,都是以熱效應為基礎來制定,相關職業人員限定在有害限值的1/10以下,一般民眾的標準則只有1/50。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研究員林基興說,中山大學和長庚大學2001年在架有手機基地台的建築物頂樓、天線正下方一層樓和附近建築物頂樓量測,發現功率密度只有民眾標準值的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
不過,瑞典日前發表的最新研究發現,重度手機使用者,在慣聽電話側的頭部,整體平均發生惡性腦瘤風險可能增加2.4倍。
瑞典國立勞動生活研究所收集1997年到2003年間被診斷為惡性腦瘤的905名病患,其中約90人是重度手機使用者;該研究也以年齡與人口背景相似的2100多名健康人做對照組,分析使用手機與罹患腦瘤的關聯性。
研究者定義重度手機使用者為:累計使用手機兩千小時以上,相當於連續10年、每天用手機一小時,或是在20歲以前就開始用手機。
研究發現,手機重度使用者,罹患腦瘤風險確實會升高,頻繁使用手機超過10年,罹患惡性腦瘤的風險增加3.7倍,而20歲以前就開始用手機,罹患惡性腦瘤風險升高3.1倍。
這項研究控制了是否吸菸、被研究者的工作等其他可能致癌因素,確認頻繁使用手機與腦瘤有關。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表示,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電磁波暴露與白血病等疾病的風險升高有明顯關聯;不過,有研究指出,電磁波暴露較高的人,白血病罹患率增加一倍,但白血病本來就十分罕見,增加一倍可能是從每十萬有一人,增加到每十萬人有兩人,增幅不大。
柯博升指出,電磁波暴露與血癌等疾病的發生,關聯性仍然不清楚,也有研究指出,手機電磁波暴露較高的人,可能因生活壓力較大等其他因素,罹患血癌等疾病的風險也比較高。
有此一說》致癌風險電磁波=咖啡、泡菜
國際癌症研究協會將人類致癌因子分為5類:1、2A、2B、3、4,其中1、2A、2B是有致癌風險的,極低頻電磁波被列為三者中最低等級的2B,和咖啡、泡菜、糖精、汽機車廢氣同級,遠低於酒精的第1類。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研究員林基興指出,英國國家輻射保護委員會、美國國家輻射保護與測量委員會、美國癌症學會、世界衛生組織都認為,「沒有證據顯示低於安全標準的電磁波對人體健康有害」;這些單位的公信力很高,是其他研究者比不上的。
有人批評「無證據顯示有害」和「無害」不一樣,林基興說,咖啡中有1000種成分,其中30種已經確定不會致癌,但科學家絕對不敢說「咖啡無害」,因為還有970種成分沒有驗證過,所以只敢說「無證據顯示有害」;難道只因不能宣稱「無害」,就可以叫大家不要喝咖啡了嗎?
考生大補帖》波 學測、指考必考題
物理補教老師張鎮麟表示,「波」是大學學測和指考必考題,但不一定考電磁波,而是力學波、光波、聲波都可能出現,常考駐波、波的周期性、干涉、繞射和聲波的都卜勒效應。
張鎮麟說,駐波牽涉貯存能量和能階,指考幾乎每年都會出現;波的周期性是基本概念,學測很愛考,應用到波的重疊如干涉、繞射,則是指考必考題,干涉、繞射會輪流出題;聲波的性質如超音波應用、都卜勒效應,因為都是生活應用層面,學測比較容易出現。
跟電磁波直接相關的,主要是光波,學測常考波長不同頻率屬於那些顏色,學生必須知道可見光波長範圍大約是400奈米到800奈米,接近400奈米的是紫色,接近800奈米的是紅色,還要了解三原色成像道理。
張鎮麟說,高中物理只有教電磁波,根據波長分為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γ射線,沒有計算,比較可能以閱讀題形式出現,測驗學生是否建立觀念。
不過地球科學倒是有教地面望遠鏡只能使用可見光和無線電波,地科補教老師鄧聞表示,因為紫外線會被大氣臭氧層吸收,紅外線和微波則會被水蒸汽、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吸收,所以都不適合用來觀測天體。【2006/04/07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