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韶芹/台北報導】
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創辦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一開始是找專家編撰百科全書,但專家各有見解,他失敗了。沒想到,開放所有人撰寫,竟集體創作出維基百科。
威爾斯今年四十歲,從小就對百科全書相當有興趣。他擁有財務博士學位,本來是個期貨交易員,從事幾年期貨交易後,心生厭煩,剛好那時網路興起,威爾斯萌生成立「線上百科全書」網站的念頭。
威爾斯和朋友桑格架設「Nupedia」網站,聘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書寫各類知識的註解,不過專家們各有各的意見,誰也不讓誰。兩年多下來,威爾斯付了龐大的專家審查費,錢燒完了,卻只完成廿個詞條,Nupedia計畫等同失敗。
灰心之餘,在朋友介紹下,威爾斯認識了超文本連結系統Wiki的發明者康尼漢。在Wiki系統中,容許任何造訪網站者不用登入、註冊,就可以加入、刪除、編輯所有的內容,特別適合團隊合作的寫作方式,康尼漢大力推薦下,威爾斯開始對Wiki著迷不已。
過去Wiki平台大多用在集體創作小說,但威爾斯突發奇想:過去由專家撰寫的百科全書,如果改為Wiki平台,讓所有網友進入編輯,不知如何?
抱著實驗、玩玩看的心情,二○○一年,Wikipedia正式上線,反應異常熱烈,許多詞彙、尤其是科技相關,不少網友們都有自己的詮釋、註解。目前維基百科已有二百一十二種語言版本、三百五十萬個詞條,中文詞條有六萬多個。
「維基現象」成為不少學者研究的重點,有學者將維基百科和Linux自由軟體相提並論,視為電腦科技的兩項重大里程碑。
更有社會學者,將維基百科視為另一波網路革命的劃分點。維基百科推出前,稱為「Web 1.0」時代,網路功能在於「下載」;維基百科推出後,進入「Web 2.0」時代,網友能夠「上載」,每個人都可以詮釋,沒有人能壟斷知識、也沒有人具有書寫單一歷史的權利。 【2006/04/09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