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7.02.07 /紐約時報六日報導
幾十年來太空科學家一直擔心,總有一天地球軌道上會有殘骸撞上某個大型太空載具或設施,導致載具或設備裂成幾百個碎片,從而開啟一個太空碰撞重複發生的連鎖反應。過去十年間,科學家認為地球軌道上的物體已經超過臨界質量(critical mass ,或稱臨界太空密度critical spatial density),以致連鎖反應勢必發生。
根據美國的統計,地球軌道上可偵測到的物體(寬在一○.一六公分以上者)今年初已達一萬件,這些物體包括廢棄的人造衛星、用過的火箭、攝影機、工具和一大堆因意外爆炸或測試所留下的殘骸。而今年一月十一日,中國以彈道飛彈摧毀軌道上一枚老舊的人造氣象衛星,造成數以百計的碎片,可能使連鎖反應提前發生。專家估計,有可能就在明年或未來十年。
軌道殘骸激增 已達臨界密度
科學家最早預測會發生碰撞連鎖反應是在一九七八年,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的軌道科學家姜森和同事帕萊斯在《地球物理研究學報》發表報告指出,在軌道上快速運行的殘骸越來越多,終將導致軌道物體的數量以倍數增加,在地球周遭形成一個殘骸帶。
從一九六八年至一九八六年,美國和蘇聯在地球軌道進行廿次以上的反衛星武器測試,留下了成堆的人造衛星碎片,幸好當時的衛星多在低軌道,碎片都會落回地面,但隨著各國相繼發射火箭和人造衛星,地球軌道上的物體快速增加,到一九九五年已超過八千件。美國「國家科學院」警告說,某些軌道似已達到維持碰撞連鎖反應的「臨界密度」。
二○○六年初,姜森與他一位華裔同事在《科學》周刊發表文章,強調軌道殘骸造成的威脅非常嚴重,地球軌道已經十分擁擠,如果軌道上的太空載具繼續增加,勢必引發連鎖反應。
一年後,中國首度成功進行反衛星武器測試,發射一具導彈摧毀了一枚氣象衛星;美國方面對這枚衛星裂成的碎片緊密追蹤,到二月五日已發現六百四十七片(之前太空物體裂成碎片的最高記錄是七百一十三片),但可能還有數百片未被發現,而且還在繼續碎裂中。
解決方案難尋 載具升空更難
中國這枚衛星的碎裂深受美方關注,係因其高度是在地球上空六千四百四十尺,這意味它的碎片將在太空停留幾百年或幾千年,甚或幾百萬年。根據物理和天體力學的法則,這些碎片在軌道上朝四面八方移動-包括向上和向下,其分布範圍涵蓋地球上空一百六十一公里至三千兩百廿公里。
如何減少碎片 成為探索障礙
太空碰撞連鎖反應並非沒有解決之道,但代價高昂。姜森指出,唯一保險的解決方法是「環境補救」,例如把軌道上現有的大型物體移除,移除方式包括用火箭把機器人送上軌道,將作廢的太空載具或設備送回地球大氣層,或是以強力雷射將碎片化為烏有。可惜這些方式不是技術上不可行,就是經濟上無法負擔。但如毫無作為,地球軌道可能出現所謂的「凱斯樂症候群」(Kessler Syndrome,前美國航太總署專家凱斯樂提出的一個假設性理論),即假設當地球周圍太空充斥碎片時,任何載具進入軌道很快會被摧毀。
凱斯樂曾表示,他提出的這個理論被誇大了,但他也警告說,減少軌道碎片可能成為探索太空的一道經濟障礙,因為為了保護載具不被摧毀,在設計上必須使載具的外殼更堅強,因而增加成本,甚至可能使某些國家打退堂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