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張照片攝於1973年,這名女孩的手因汞中毒而畸形。(美聯社)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2007/03/28
汙染魚蝦 跨國界轉移
科學家日前發布全球性警告,指海洋中的魚貝類體內所累積的甲基汞含量,已構成公共健康威脅,建議孕婦宜避免食用沙魚、旗魚,並限制鮪魚的攝取量。此一警訊如同市售魚肝油被檢出含戴奧辛,牡蠣含銅,如出一轍,顯示海洋生態的食物鏈遭到有毒物質汙染,已到令人憂心地步。
海洋大學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長龔國慶指出,海洋生態遭到人為的破壞與汙染,不只會造成漁源枯竭,最重要的是,各種環境汙染物可藉由空氣、水和遷徙物種(如候鳥、洄游魚群)進行跨越國際邊界的轉移,人類在享用海洋中的魚蝦貝類之際,也把這些有毒物質吃下肚。
毒性蓄積 放大10億倍
他舉去年淡水河及河口海域的環境荷爾蒙汙染為例,當時就發現淡水河出口附近的海底底泥,所含的多氯聯苯和殺蟲劑濃度,已可能導致魚類基因改變,更何況是會一直在生物體內累積的汞、鉛、鎘等重金屬。
龔國慶表示,在食物鏈中有所謂「生物毒性蓄積效應」(或「生物蓄積性」),亦即當人類排放多氯聯苯(PCB)或噴灑DDT農藥,也許隨著氣流或雨水進入水池或大海,水中的PCB或DDT也許只有幾ppb(十億分之一)、ppt(兆分之一)的濃度,但水中的藻類和浮游生物,經由食物鏈進入蝦米、小魚,然後是大魚的肚子,到了食物鏈的最上端,生物體內汙染物的濃度甚至可放大到十億倍以上,這就是讓人不可小覷之處。
汞吃太多 破壞腦神經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副教授陳叡瑜表示,近年來歐美許多研究,已注意到「汞無所不在」的危機,特別是深海魚類被甲基汞汙染的問題。
「甲基汞」是無機汞甲基化變成有機汞,陳叡瑜指出,由於它容易穿透血腦屏障,因此對於大腦神經的破壞更強,科學家日前發表「麥迪遜汞汙染宣言」,提醒各國政府及早採取有效對策。
不過,儘管汞嚴重汙染了海洋,但英美的研究結論是:每周吃兩次魚或海鮮對人體的好處,大於汞中毒或其他汙染對成人和兒童造成的身體危害。英國當局則補充建議,孕婦應避免食用沙魚、旗魚、馬林魚、鯖魚等汞含量高的魚類,並限制鮪魚攝取量。
自保之道 食物多樣化
對此,龔國慶和陳叡瑜說,面對周遭許多食物可能遭到重金屬汙染,人類究竟要被毒死或選擇不吃而餓死?除非回到原始時代,否則只有靠食物多樣化來分散風險,不要固定吃同一種、同一產地的食物,是最好的自保之道。
延伸閱讀
1.環境荷爾蒙管制/陳永仁/孫運璿學術基金會2.世紀之毒你擔「辛」嗎?/張木彬/科學發展383期3.怎麼吃,避免環境荷爾蒙?/李宜蓁/康健雜誌57期
【2007/03/28/聯合報】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2007/03/28
汙染魚蝦 跨國界轉移
科學家日前發布全球性警告,指海洋中的魚貝類體內所累積的甲基汞含量,已構成公共健康威脅,建議孕婦宜避免食用沙魚、旗魚,並限制鮪魚的攝取量。此一警訊如同市售魚肝油被檢出含戴奧辛,牡蠣含銅,如出一轍,顯示海洋生態的食物鏈遭到有毒物質汙染,已到令人憂心地步。
海洋大學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長龔國慶指出,海洋生態遭到人為的破壞與汙染,不只會造成漁源枯竭,最重要的是,各種環境汙染物可藉由空氣、水和遷徙物種(如候鳥、洄游魚群)進行跨越國際邊界的轉移,人類在享用海洋中的魚蝦貝類之際,也把這些有毒物質吃下肚。
毒性蓄積 放大10億倍
他舉去年淡水河及河口海域的環境荷爾蒙汙染為例,當時就發現淡水河出口附近的海底底泥,所含的多氯聯苯和殺蟲劑濃度,已可能導致魚類基因改變,更何況是會一直在生物體內累積的汞、鉛、鎘等重金屬。
龔國慶表示,在食物鏈中有所謂「生物毒性蓄積效應」(或「生物蓄積性」),亦即當人類排放多氯聯苯(PCB)或噴灑DDT農藥,也許隨著氣流或雨水進入水池或大海,水中的PCB或DDT也許只有幾ppb(十億分之一)、ppt(兆分之一)的濃度,但水中的藻類和浮游生物,經由食物鏈進入蝦米、小魚,然後是大魚的肚子,到了食物鏈的最上端,生物體內汙染物的濃度甚至可放大到十億倍以上,這就是讓人不可小覷之處。
汞吃太多 破壞腦神經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副教授陳叡瑜表示,近年來歐美許多研究,已注意到「汞無所不在」的危機,特別是深海魚類被甲基汞汙染的問題。
「甲基汞」是無機汞甲基化變成有機汞,陳叡瑜指出,由於它容易穿透血腦屏障,因此對於大腦神經的破壞更強,科學家日前發表「麥迪遜汞汙染宣言」,提醒各國政府及早採取有效對策。
不過,儘管汞嚴重汙染了海洋,但英美的研究結論是:每周吃兩次魚或海鮮對人體的好處,大於汞中毒或其他汙染對成人和兒童造成的身體危害。英國當局則補充建議,孕婦應避免食用沙魚、旗魚、馬林魚、鯖魚等汞含量高的魚類,並限制鮪魚攝取量。
自保之道 食物多樣化
對此,龔國慶和陳叡瑜說,面對周遭許多食物可能遭到重金屬汙染,人類究竟要被毒死或選擇不吃而餓死?除非回到原始時代,否則只有靠食物多樣化來分散風險,不要固定吃同一種、同一產地的食物,是最好的自保之道。
延伸閱讀
1.環境荷爾蒙管制/陳永仁/孫運璿學術基金會2.世紀之毒你擔「辛」嗎?/張木彬/科學發展383期3.怎麼吃,避免環境荷爾蒙?/李宜蓁/康健雜誌57期
【2007/03/28/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