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0 【聯合報╱本報記者 卓亞雄、鄭朝陽】
南北兩個極地(區)對位處亞熱帶的台灣人來說,既遙遠也陌生,卻是監視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有效指標。然而,當各國正熱切參與極地研究,台灣擁有觀測極地變化的利器─福爾摩沙衛星二號,卻在這項重要研究工作中缺席,至為可惜。
「福衛二號」在2004年5月發射,是世界各國發射的光學遙測衛星中最好的一顆,它所在軌道高891公里,每天繞地球飛行14圈,每天通過台灣海峽上空兩 次,而且都在白天。它具有左右各45度角的傾斜拍攝能力,配合它解析度絕佳的光學鏡頭,可對南北兩個極地完全取像,並拍攝局部地區物理特性的細部變化,提 供科學家良好的輔助判斷資料。
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主任劉說安指出,福衛二號從2004年6 月開始服役至今,已多次展現其優越的特性,例如拍下2004年台灣多起水災、南亞強烈地震與大海嘯的即時畫面,提供各國救災之用;包括今年中國大陸四川強 震、緬甸風災重大災情,也能快速掌握地貌變化,這些即時資訊大幅強化災情研判的時效性,對災後重建有很大幫助。
劉說安表示,法、美等國家的中低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只能「巨觀」地記錄極地的樣貌,知道冰原消融的面積變化,但福衛二號不僅能巨觀,還能「微觀」。
例如北極從降雪、結成海冰到融化的速度和溫度變化,南極冰棚崩解前後與海水(潮)的交互作用,都不是一般衛星「看」得出來的,福衛二號卻只要開「天眼」,就能給離極地遙遠的科學家第一手的資料。
劉說安說,過去沒有這些細部的物理資料,科學家想知道冰棚崩塌的原因,根本無從建立推論模式,但有了福衛二號,搭配飛機、破冰船的現場探測,對追查極地變化的原因將更事半功倍。
可惜對這顆「國寶」,政府並未善加利用。劉說安表示,大陸、南韓乃至馬來西亞都積極參與極地研究,極地對全球暖化最敏感,但像台灣這樣海島,將是暖化最大受害者,「參與國際組織,善盡地球村公民責任,政府應該大力支持參與極地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