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16, 2012

水庫水質解析/設「植生」防線 阻營養鹽流入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朝陽】
水庫水質若因藻類增生而惡化,難道整座水庫的水就要報銷?
翡翠水庫管理局局長劉銘龍表示:「沒那麼嚴重」。供應國內重要民生用水的水庫取水口都在水面下 50~60 公尺深,和水中藻類生存水層通常有段安全距離。
環保署水保處處長許永興也說,環保署若測出水庫的藻毒升高,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的安全標準時,就會發出預警,並請水公司盡量不要抽取水庫表層、藻類密度較高的原水,改抽中層或底層的水。
劉銘龍舉例,翡翠水庫的原始設計,就是把取水口設在水庫中下層的位置,原本自來水之水源取用表水的石門水庫,也改成這種設計。
劉銘龍說,藻類的生長區通常在水面以下10公尺範圍內,再往深處,陽光就難以穿透,不利藻類行光合作用,藻類繁殖力也變差。因此,自來水淨水場的取水區通 常設在水庫的中下層,以確保民生供水不受藻毒影響;但枯水期的狀況就不一樣,因為枯水期水庫的水位低,若發生藻毒威脅,飲用水安全的危機就隨之升高。
預防水庫優養化導致藻類增生,有治標兼治本的方法。劉銘龍指出,一般程序會在集水區範圍內設置植生綠帶,作為第一道防線;透過植物吸取降雨沖刷集水區內的肥料,以及民生與畜牧汙水中的氮、磷等營養鹽,之後這些雨水才流進水庫,減少藻類的養分來源。
其次是做一些礫間過濾系統,把汙水滯留在礫石所組成的礫間過濾系統,透過礫石層表面附著的微生物,分解汙水中所含的氮、磷等營養鹽,達到自然代謝的除汙效果。
「源頭減量、總量管制才是治本之道。」劉銘龍表示,許多先進國家重視水庫集水區的管理,為了預防優養化,針對集水區內的農業活動加以管制,例如施肥、噴藥 者都必須取得專業證照,並領取許可證。一旦水庫水質有變化,就能追溯上游的施肥、噴藥行為是否過當,據此管理,遏止農業汙染。他呼籲國內相關部會也應重視 這項課題。
在工程方面,採取提高汙水下水道普及率為主要手段,截流民生及畜牧廢水到汙水廠處理後再放流。劉銘龍強調,水庫一旦發生優養化,水質就很難改善回去;例如大陸的太湖、滇池等區優養化個案,不但整治困難,也得投入龐大的資源和時間進行後續處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