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2月 06, 2005
高雄地質差? 專家:工法不對
記者張幼芳/台北報導
學者指出,高捷是在挖通潛盾隧道的聯絡通道、續挖通道裡的集水井時發生意外,施工單位採用的工法可能有問題,才會塌出大窟窿。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高雄的地質實在太差了。
高雄某大學不願具名的教授更透露,兩周前,已有人發現出事的工地有滲水情形,連續壁也有些狀況,那時就有人私下說:「狀況不太好。」
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教授廖洪鈞解釋,潛盾隧道間每五百公尺就要施作聯絡通道,這也是整個工程最危險的時候,因極可能前功盡棄,所以施作當晚副廠長都要留守;在潛盾隧道完工、施作聯絡通道時,須先對兩邊隧道固定、灌漿,他認為應是這部分出了問題。
台大土木系教授陳正興說,集水井是為將隧道積水引至主隧道,再經排水系統引出,隧道深入水平面下十幾公尺,承受十幾廿噸水壓,一旦滲水後果難料,所以每項開挖都須確定不會漏水才能進行;出事區域看起來工程已做到集水井,應該接近收尾了,卻遇到湧水,把外頭砂石一併沖入,地表因此被淘空,造成大規模塌陷。
曾在八十四年到八十七年擔任高捷局長的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陳永祥表示,高雄市大部分都為砂層地質,土質鬆軟,原就極易塌陷,需要較保守、較貴的工法,開工前必須做徹底鑽探,了解每段工程真實地質狀況,以及先固定地質、改良地質再施工,「這些都很花錢」;但據他了解,高捷工程用的方法,「跟挖一般隧道,沒什麼不同。」
陳永祥說,除了施工前詳細調查地質,做好防範措施,施工步驟與速度也是工程安全關鍵,一下子挖太快、太長也危險。
廖洪鈞判斷目前潛盾隧道已堆滿砂,除了灌漿固定,別無他法。兩位學者都認為目前五十公尺、三十公尺的塌陷「相當嚴重」,勢必拖累周圍工程,至於影響程度要現場勘察後才能確實評估。
不過台大土木系教授楊永斌認為不應把「高捷弊案」跟「高捷工程」混為一談。他說,工程是門大學問,最大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哪裡會有問題,等發現時,已經發生了」,此次意外有可能是灌漿沒灌好,或根本來不及灌。他強調,瞬間崩塌很難監測,這在工程界很常見,「差別只在塌在外面或裡面、有沒有讓人看見而已。」【2005/12/06 聯合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