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名揚
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計畫第一枚衛星Giove A在去年12月28日,從哈薩克搭乘俄羅斯火箭「聯合號」發射升空,這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稱GPS)」和俄羅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簡稱GLONASS)」後,世界第三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這些衛星距離地面至少2萬公里,約南極到北極的大圓距離,為什麼能幫地球上的車輛、船舶、行動電話、甚至是公車定位、導航?
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李羅權指出,簡單來說,衛星定位的基本原理是,衛星A和地表距離固定的點會有無限多個;若有兩枚衛星A、B,則地表上與A、B距離固定的點只有2個;但加入第三枚衛星C,則地面與A、B、C距離相同的點,就只有1個。
所以地表任何一個接收者只要同時接收3顆衛星訊號,監測系統就可透過這3顆衛星位置,以及衛星和這人的距離,算出接收者位置。這就是為什麼裝有GPS的車子,可以知道開到哪裡了;反過來說,警察可以透過裝有GPS的監測系統,找出用手機發話的歹徒藏在何處。
數學上用3點可定位,實際運用上,3顆衛星還不夠。國科會副主委謝清志表示,3顆衛星上的時鐘一定是準的,但接收器的時鐘可能有點不準,因此須再接收第四顆衛星的資料,校正後才能準確定位。
也就是說,全球定位衛星系統若要在全世界每一個角落都能發揮功用,就必須讓地球上每一點(屋內、特殊地形除外),一抬頭,就能同時看見4顆以上衛星(事實上衛星太遠、太小,是看不見的);謝清志說,24顆是數學計算後的結果,美國當初曾想減到18顆,後來發現少於24顆定位效果就會大打折。
GPS衛星離地面高度2萬公里,繞地球1圈約需12小時,謝清志指出,衛星繞地球是受萬有引力作用,離地表愈遠,繞1圈所需時間愈長;所以同步衛星(繞地球1圈要24小時,永遠固定在某一點上空),高度在3萬5千多公里。
台灣已經發射的的福爾摩沙衛星一號軌道高度600公里,規劃使用壽命4年,福衛二號軌道高度891公里,規劃使用壽命5年,而全球定位衛星的使用壽命約8到10年;謝清志說,全球定位衛星高度高,大氣比較稀薄,摩擦力較弱,而且會損耗衛星壽命的帶電離子也比較少,所以壽命也較長。
軍事 探油 插秧… 統統GPS
衛星導航系統(GPS)當初是為軍事目的發展,所以最初是應用在核子潛艇遠洋定位、飛彈導航等。在這次美國打伊拉克戰爭中,美國98%的武器都用了GPS。自從1995年GPS開放民用後,應用範圍擴張的速度,遠超出人們的預期。
中國大陸20多年前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探勘石油,因流沙會把測量標誌埋掉,鑽探工作遭遇嚴重瓶頸,直到1986年他們引進GPS用在大地測繪,從此讓大陸的地面建設有了重大變貌。像現在大陸多數的國道、省道修測定位,甚至包括4萬多座古蹟位置的確認都靠GPS。
日本人在前一陣子,發表了全球第一部GPS插秧機,讓農人不必再扛著農具下田,只要學會如何輸入,就可以不費力氣,把田種好。日本人甚至在小學生的書包裝上了定位接收器,以預防小孩被綁架。
美國農業部更厲害,他們可透過GPS系統及衛星照片,計算農戶所種各類農作物面積和生產量,而稅務單位就利用探測資料換算出售價,就可知要向每個農戶課多少稅。
其實,應用全球衛星定位的業者企圖愈來愈大,且認為無處不是商機。有人形容,將來老人、孩子、甚至寵物都會需要隨身配備一個接收器,以防走失。現在車輛裝了GPS是為了找路方便、讓駕駛人知道身在何處,但將來這GPS還是個人保全,一旦車輛遇到匪徒或車禍,它會主動報警。
三大GPS 誰優?
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計畫之前,已有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和俄羅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這3個計畫差異如何?
1978年,美國軍方發射第一組GPS衛星,現在共24顆衛星,分布在6個軌道面,高度2萬公里,每12小時繞地球1圈。
海洋大學助理教授王和盛指出,GPS定位誤差可小於1公尺,但一開始美國提供民用系統定位誤差卻高達100公尺,後來因GLONASS加入競爭,才解開民用鎖碼,讓定位誤差減少為10公尺;但因經費不足,目前天上只有不到10顆。
俄國的GLONASS發展略晚於GPS,有24顆工作衛星,分布於3個軌道面,每11小時繞地球1圈,定位誤差軍事1公尺、民生10公尺。
至於伽利略計畫,預計發射30顆衛星,分布於3個軌道面;定位誤差是1公尺,理論上,會比美俄兩系統好用。此雖是歐洲太空總署計畫,但有6個非歐盟國家參與,預計2008年起提供服務。
伽利略 是誰?
伽利略1564年出生在義大利比薩,自小表現出獨特思考能力。當時歐洲人都信奉「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快」;26歲在比薩大學當教授的伽利略,讓學生將2個不同重量鉛球從樓上丟下,結果同時落地,讓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
1609年,伽利略製成可以放大32倍的望遠鏡,發現月球表面凹凸不平,銀河是由無數星星組成,木星有4個衛星,太陽表面有會移動的黑點。
這些推翻「地球是宇宙中心」的發現嚴重打擊教會,1611年教廷警告伽利略不准宣傳他的發現,1632年他有關「地球繞著太陽轉動」的書終於激怒教廷,遭教廷軟禁,1642年伽利略含冤而逝,時年78歲。
直到1984年,教廷才承認迫害伽利略是錯的。
指考注意:刻卜勒第三定律
跟人造衛星有關的題目,已在大學入學考試連續出現3年,92學年和94學年出現在學科能力測驗自然科,93學年則出現在指定科目考試物理科。
物理補教老師張鎮麟指出,指考4年還沒考過刻卜勒第三定律,就是「半徑的3次方和周期的2次方成正比」,因此這1、2年很可能會出現;例如「同步衛星距離地球35000公里,24小時繞地球1圈;GPS衛星高度2萬公里,多久繞1圈?」只要用1個很簡單的比例式就可算出。
學測則偏重觀念,張鎮麟認為,可能出現衛星環繞地球是「以萬有引力作為向心力」這種基本概念題;若在指考出現,則會要學生根據向心力推導軌道周期、速率等,但不一定要計算,只是像93學年指考物理第12題那樣,學生只要知道公式型態,就可回答。
衛星高度和周期的關係也可能出題。張鎮麟表示,高度約35000公里的同步衛星1天繞地球1圈、高度2萬公里的GPS衛星12小時繞1圈、台灣發射的低軌道衛星福爾摩沙衛星約90分鐘繞1圈,高度愈高、周期愈長。
張鎮麟說,學測還可能考衛星的定位原理,例如「為什麼要有3顆衛星才能定位?」可能會在考題中給一大堆資料,要求學生判讀;也可能會問同步衛星和地球的什麼一樣?答案是自然角速度。
除了前面講的圓形軌道,也可能考橢圓形軌道,張鎮麟指出,橢圓軌道會和刻卜勒第二運動定律結合,要學生根據衛星軌道和地球連線畫出的扇形面積大小,推算衛星速度。 【2006/01/20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