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月 21, 2006

新聞中的科學》陰暗隧道 新鮮空氣從哪來?

隧道人人都走過,隧道看起來差不多,但各種隧道的通氣的方式,可大不相同。
台大應力所教授陳發林指出,採煤以外的礦坑,通風是靠多個垂直通風管造成的「煙囪效應」自然通風,不需裝設太多機械通風裝置;因為這類礦坑隧道,較少硫化物、氮化物等高毒性汙染粒子,所以使用自然通風就已足夠。
「煙囪效應」是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因為地底陰冷,人員進去採礦,會造成溫度上升;當甲處較熱空氣循通風管上升排出後,乙處冷空氣會自然流過來,乙處再吸引地面新鮮空氣往下流,補充流到甲處的空氣,造成通風效果。陳發林強調,這種系統最重要的是各處一定要互相連通。
至於煤礦,因為會挖出可燃性氣體如甲烷、乙烷,以及毒氣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所以一定要用機械通風設備將這些氣體快速排出。
陳發林說,即將通車的雪山隧道,通風豎井的設計不理想,因為從豎井排放的廢氣,未經過任何處理,可能汙染周遭環境;先進國家會在豎井軸流風扇前面裝置「靜電集塵器」,吸附大部分的硫化物、氮化物和懸浮粒子,減少車道廢氣對環境的汙染。
不過國道新建工程局三區工程處機電主任楊振忠指出,雪山隧道豎井出口高出地面20公尺,加上排出風速很快,應可將煙塵送到較高處,再隨空氣飄移、擴散,應該不會造成環境汙染;他說裝置靜電集塵器會減低排煙功能,造成電費增加,而且收集到的硫化物和氮化物等有毒物質,也有後續處理問題。
陳發林說,台北捷運也有同樣問題,因為捷運隧道內會有潤滑油和鐵摩擦的碎屑,臭味累積,捷運進站時的「活塞效應」,會將臭味帶進車站,因此捷運站前後也要設置通風豎井,將臭味排出;這些豎井也都沒裝置「靜電集塵器」,應該要裝設。
捷運隧道和其他隧道最大不同是「壓力問題」,捷運車廂占去隧道大部分斷面,因此列車進入隧道時,會把空氣向前擠壓,造成車頭前方空氣壓力上升;因空氣互相連通,若捷運車廂未氣密,車廂內壓力也會上升,有時會讓乘客感覺不舒服。
因此捷運隧道入口處都設計有「洩壓閥」,讓車頭前受擠壓的空氣散掉,壓力也就恢復正常;火車走的隧道通常斷面較大加上速度較慢,車頭壓力較小,但碰到老一點、斷面小的隧道仍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高速鐵路則是因為車廂設計完全氣密,車廂內外空氣不連通,外面高壓不會影響車廂內正常壓力,因此不需要洩壓。
但是高鐵有另一個問題,就是速度太快,進隧道後車頭前累積大量被壓縮的空氣,出隧道瞬間壓力突然解放,會產生「音爆」;因此高鐵隧道出口會做成比較大的開口,讓音爆的震波朝四方散去,降低對車內乘客的影響。
塞車只要半小時 雪隧高溫50℃
雪山隧道兩端,頭城海拔44公尺,坪林208公尺,13公里間平均坡度1.25%,不過中間許多段是平的,所以有些路段的坡度是3%,和中山高泰山到林口那一段接近。
「所以雪山隧道最麻煩的,是塞車時的通風問題」,台大應力所教授陳發林解釋,大車爬坡慢,在隧道停留時間長,而且上坡時就算猛催油門,引擎也轉不快,卻會造成燃料燃燒不完全、增加廢氣量,因此從頭城到坪林(上坡車道)的空氣品質相對不好。
陳發林曾在國道三號長1.8公里的福德隧道做過研究,發現只要車流還算順暢,不論車流量如何,隧道內一氧化碳濃度都不到10ppm,離北宜高設定的75ppm差很遠;而「活塞效應」造成的風速,在車流較多時都超過4公尺/每秒(m/s),足以將隧道內的廢氣排出。一般微風約為2m/s,4m/s的風吹得會讓人頭痛。
但若碰上塞車就麻煩了。陳發林表示,雪山隧道為單向雙線道,橫斷面比三線道小很多,萬一兩條車道都被貨櫃車或大客車占住,就等於把隧道斷面擋住一大半,風機再多也吹不動隧道內廢氣。
以雪山隧道的長度,即使沒有大車擋住隧道斷面,隧道內只要發生擦撞小事故,塞住半個隧道,即使風機全開,只要半小時,隧道內溫度就會上升到攝氏50度,空氣汙濁程度升高,人會有生命危險;過去曾有機車騎士在800公尺長的台北市辛亥隧道塞車10分鐘就昏倒,即使躲在汽車內開冷氣,估計也只要半小時就會昏過去。
國工局三區工程處機電主任楊振忠說,雪隧為了預防這種情形發生,只要塞車就會管制後車進入,並將對向車道撥出一條車道,讓塞車車流經過橫坑轉由對向車道出去。
楊振忠說,有些國家規定碰到塞車時,隧道內車輛必須熄火等待,以免溫度持續上升、廢氣一直增加,國內考慮未來增加類似規定。
陳發林建議,萬一雪山隧道真的塞車,民眾感到頭暈,就該棄車步行,利用每350公尺就有一個的人孔,躲到導坑呼吸新鮮空氣,等廣播狀況解除再開車。
隧道如遇大火 灑水降溫反傷人
車行隧道若發生火災,起火點溫度可達攝氏1200度,高熱傳播速度驚人,人體只要吸入一口110度的乾空氣或78度的濕空氣,很容易死亡。
降低隧道高溫,灑水有沒有用?國工局三區工程處機電主任楊振忠說,灑水對降溫、減少隧道受損,確實有幫助;但水遇熱會變成水蒸汽,更容易造成人員受傷,對救災不利。
楊振忠說,日本把搶救隧道的優先性高於其他,所以規定,隧道失火3分鐘後灑水,人員要設法躲到導坑避難。
也因灑水可能造成隧道內人員更嚴重傷亡,有些歐洲國家規定,按鈕灑水的人,要受過專業訓練;在台灣,消防單位希望裝,因為灑水降溫後,比較容易撲滅火勢,但管理單位卻不願裝,因為沒有人願意按鈕,所以雪隧沒有灑水裝置。
換空氣 風機像接力賽
隧道風機為何有時轉、有時不轉;有些轉、有些不轉?
靠風機做空氣交換的隧道,若距離太長風機作用會減弱,必須像接力賽,一棒接一棒。
隧道內的通風,因坡度會產生高低壓差,海拔也會影響,因為高度愈高空氣愈稀薄,,不過山中空氣品質比較好,需要打進新鮮空氣的量比較少。
以雪山隧道通風為例,採用的縱流式設計產生活塞效應,就是隧道只有單向行車時,自然會形成同向氣流,外面的空氣會隨著車子往前擠,風機設計只要朝同一個方向吹就好。
雪隧一氧化碳濃度若超過75PPM,風機就會全開,否則只有部分會開。能見度太低時,電腦也會決定那些區域、多少數量的風機要打開。
若行控中心從監視器中發現隧道開始壅塞,就算未達啟動標準,仍可手動開啟風機。
但有時風機運轉只是為了保養,機器運轉發熱可避免潮溼,所以平時也會輪流運轉。
隧道風機在緊急時負責排煙。所以起火點前後,大約是上游500公尺、下游250公尺範圍內的風機,在前10到15分鐘不會立即啟動,只開範圍外噴流式風機,先讓火災區煙上升,蓄積到隧道頂部再往前移,不要下降到離地面1.8公尺區域內,讓人員可找到逃生方向。
隧道長 風機橫豎都要
為什麼雪山隧道除了一般隧道會用的噴流式風機,還有軸流式風機?
A:太長的隧道,光靠噴流式風機從入口一路把髒空間擠到出口,不僅太費時間,空氣品質也會下降,因此就在隧道中間設豎井,把髒空間從豎井送出去、交換新鮮空氣。
發生火災時因溫度很高,如果只用橫向風機,一旦抽送的距離太長,有些風機可能會被高溫燒壞,甚至引發新火點。
雪隧大約三公里就設一個豎井,歐洲有些山區無法開挖豎井,會在隧道下方做一個風道,再透過隧道壁的開孔交換空氣。
流體動力學 常考觀念
物理補教老師張鎮麟指出,隧道的空氣流動原理屬於流體動力學,高中流體動力學教得不難,都考觀念,比較容易出現的有飛機飛行原理、足球的香蕉球和棒球的變化球、港口引水員的重要性及為何不能離鐵軌太近等。
張鎮麟表示,高中流體動力學是在高二下物理,由於限定不能考證明,因此原理不會講得太深入,主要是「白努利方程式的能量守恆」和「連續方程式的質量守恆」觀念辨正及簡單應用,重點在於「穩定流動、流量不變」。
張鎮麟舉例說,飛機上升是機翼上曲下平,造成上面氣流速度較快、壓力較小而使飛機上升;棒球和足球是因球的旋轉造成兩側氣流速度不同,使球往一側偏移;兩艘船太接近時,中間水流速度較快,造成壓力減小,容易碰撞,人和火車太接近也是一樣道理。 至於隧道中裝設抽風機的目的,主要是人為製造氣體流動,避免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物、氮化物聚積,造成窒息;張鎮麟強調,這些氣體分子大都比空氣重,本來不易從隧道上方排煙用的豎井排出,但當發生火災等事故時,燃燒會產生高溫,造成上升熱氣,搭配抽風機,就可從豎井引導氣流往上排出。 【2006/02/17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