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4月 19, 2006

風力發電隱憂》風車絞肉機?影響沿海景觀

【記者鄭朝陽/專題報導】
風機來了,鳥兒走了?風力發電和保護鳥類,孰重孰輕?國內生態環保界正面臨兩難抉擇。在苗栗設置國內首座民營風力電廠的德商英華威公司主管們,臉上看不出興奮表情,反而為下一個風電廠開發受阻而愁眉深鎖。
英華威這幾年評估在嘉義東石、布袋沿海的台鹽土地上設置85座風機,卻碰上交通部觀光局成立「雲嘉南濱海風景特定區管理處」,在畫設保護區、遊憩區等土地分區上舉棋不定,也讓英華威一等再等。
最直接的衝擊,是部分風機坐落在候鳥遷徒的飛行路徑上,引發國內野鳥學會等保育團體群起反對。英華威副總經理王雲怡強調,國外統計鳥撞風機而死傷的件數相當少,和撞汽車、塔台與建築物的件數相比,可說是微乎其微;此外,風機每分鐘轉動20次(3秒一轉),轉速平緩,不致成為飛鳥的絞肉機。至於轉動時發出的低頻噪音,在200公尺外只有40分貝左右,相當於一台電冰箱的馬達聲。
但反對者擔心,嘉義沿海將因數十層樓高的風機干擾,不再是候鳥過境Check-in的天堂,因為即使白天候鳥的飛行高度高於風機葉片,夜間飛降的鳥兒卻極可能因視線不佳「撞機」而亡。
「風電廠會不會步消波塊後塵,成了沿海景觀的汙染?」文化大學景觀研究所所長郭瓊瑩說出很多人內心的憂慮。王雲怡說,風機能和法國鄉間的古堡融合成為諧調的景觀,歐美、日本也有「風機可以美化、修飾景觀效果」的現象,台灣沿海長期「不修邊幅」,有了風機,對塑造景觀應該有正面效果。
正反意見各執一詞,肇因於政府事前對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政策沒有妥適的規畫。
「風電廠四大傷害是電磁波、低頻噪音、景觀和鳥擊,德國都考慮到了。」台大環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直言,德國把可設風電廠的分區先畫清楚,相關規範編成手冊,台灣卻以「個案環評」方式審查,見樹不見林的作法,讓業者和地方機關無所適從。 【2006/04/19 民生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