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月 28, 2010

睡眠解析/作夢 是入睡必經程序

睡眠解析/作夢 是入睡必經程序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

有的人在睡眠時經常作夢,有的人則較少作夢,究竟作夢與睡眠的關係為何?
政大睡眠實驗室主任楊建銘指出,人的睡眠周期,通常分為兩個階段,一是非快速眼動期睡眠,這時期的睡眠有四個階段,也就是從關燈開始,閤眼後會慢慢地從清醒的狀態到入睡的第一階段,這時脈搏和呼吸變緩,眼球則像鐘擺慢慢左右移動。
過了幾分鐘後,會進入淺睡的第二階段,這時是隱隱約約地睡著,白天的打瞌睡就是這種狀態,這個階段很容易被喚醒。如果繼續睡,就進入第三階段的熟睡期,這時腦波和脈搏速率更慢,沒有意識,眼球也不動。在進入第四階段的沉睡期,睡得就像木頭一樣,需要推動身體才會醒來。
然而,人類並不是進入沉睡期就一直持續到天亮,而是在沉睡的狀態大概維持30至40分鐘後,大腦會再回到熟睡或是淺睡的階段,然後會進入所謂的「快速動眼期睡眠」,也就是俗稱的作夢期。
它與之前的睡眠階段,最大的不同是,眼球和清醒時一樣,不停地轉動。
最初發現睡眠中眼球會轉動,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克萊特曼(Nathaniel Kleitman),他和學生觀察喝完牛奶後熟睡的嬰兒,發現到嬰兒眼球仍在繼續轉動,就像追著某些事物觀看。
因此,他接著觀察成人的受試者,當受試者在睡覺中眼球開始轉動時,馬上把他搖醒,結果得知,進入快速動眼睡眠期時都會作夢。
楊建銘表示,當進入第一次的作夢期,通常時間較短,維持大概5到10分鐘,然後會從作夢期再次進入睡眠第一、第二階段,開始另一個睡眠周期。
根據研究,一個睡眠周期時間大約是90分鐘,因此一個晚上的睡眠裡會有好幾個周期。前半夜的睡眠周期會有較長的沈睡期,至於後半夜的睡眠,則有較長時間的淺睡期和作夢期。
因此,作夢是屬於正常睡眠中的一環,是我們入睡後必經的一部分,而且作夢和腦部訊息以及記憶的重整有關。也就是說,每個人每晚都會作夢,至於有人自認很少作夢,其實是醒來時不是在快速動眼期罷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