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01, 2010

超級細菌解析/抗生素 造成抗藥性更強細菌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
目前已知帶有抗藥性基因 NDM-1的細菌,主要屬於腸道菌科,最常見於大腸桿菌、克雷白氏肺炎桿菌等。此抗藥性基因最早發現於2008年,在印度醫院住院病人身上的克雷白氏肺炎桿菌中測得,隔年英國偵測到腸道菌中帶有 NDM-1抗藥性基因比例增加,其後美國、加拿大、荷蘭等國也陸續傳出零星案例報告,不過仍有兩種抗生素對此類帶有抗藥性基因的細菌有效。

同類的多重抗藥性基因還有 VIM基因、KPC基因等。以帶有KPC基因的克雷白氏菌為例,國內迄今尚未出現,不過在美國紐約等地相當普遍;近日帶有KPC基因的「碳青黴烯酶(carbapenemase)肺炎克雷白菌」在巴西現蹤,巴西官方公布在境內十六家醫療院所發現該菌,且於巴西首都已奪走至少15條人命。

衛生署副署長、臺大醫學系教授張上淳提醒,醫療院所雖是超級細菌成長散布的危險地帶,卻也是人類對抗超級細菌的重要戰場。

因為具抗藥性基因細菌多是透過傷口(包括手術傷口)傳播感染,醫院又是大量使用抗生素之地,特別是加護病房,病人多抵抗力低、有開放性傷口,或是插管、插導尿管,極易遭受超級細菌侵襲。

然而,雖然成為帶菌者卻未必會立刻感染疾病或具傳染性,在一般環境因為有許多天然細菌群落,超級細菌不一定能存活並擴散。也因此,面對受NDM-1感染的健康帶菌者,臨床上醫生通常不建議使用僅剩的那兩種抗生素治療,其理由一是腸道內殺菌效能有限,二是不希望過度使用抗生素,造成更強抗藥性細菌出現。

他強調,要減少抗藥性細菌產生,除了更謹慎、節制使用預防性抗生素,病人也應遵照醫囑使用抗生素。醫護、民眾都應記得多消毒洗手、做好基本個人衛生,也有助減少細菌擴散。

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副所長廖有地提醒,畜牧養殖業過度使用抗生素,造成環境可能篩選出更多抗藥性細菌的現象,也不可忽視。

張上淳也說,在大型畜牧養殖場,通常會使用預防性抗生素減少傳染病,甚至在飼料中加入抗生素,讓動物生長更迅速健康,但這也讓細菌更容易產生抗藥性。

雖然如此,也不必太過悲觀。例如數年前歐洲發現另一種超級細菌「萬古黴素抗藥性腸球菌」,就是因為畜牧業大量使用萬古黴素導致,後來歐盟禁用萬古黴素後,這種抗藥性超級細菌就逐漸減少了。

抗生素百百種 部分人工合成

欲了解超級細菌,得先從抗生素的歷史談起。

1928年蘇格蘭生物化學家佛萊明 (Alexander Fleming)在實驗室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意外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的培養皿中,長了一塊青黴菌菌落其周圍沒有細菌滋長,這是科學界第一次發現能抑制、消滅細菌的「敵手」。1935年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Ernst Boris Chain),藉由純化技術,從青黴中萃取出青黴素(penicillin)。1941年人類首次使用抗生素盤尼西林,對抗細菌造成的感染疾病,讓人類與畜養動物在對抗傳染病的生死搏鬥中,取得了優勢。

衛生署副署長、感染科專家張上淳表示,就像「盤尼西林」,多數抗生素最初都是自然環境中原本就存在的物質。其後人工研發出的半合成抗生素,是透過人工修飾、改變抗生素組成,即其化學中心結構不變,但增加或改變化學結構式的「側鍊」,就可製造出一系列的抗生素。

例如有些可與細菌競爭、抑制其他生物生長的黴菌,科學家在分析其結構後,純化出其中具抗菌能力的特定化學物質如「盤尼西林」等,若增加碳或氫分子於其側鍊,就可產生不同抗生素如 Ampicillin (安比西林)、Mezlocillin(美洛西林)。

而抗生素側鍊只要些微改變,就能讓原有抗生素抑制、殺菌的能力明顯不同,例如盤尼西林可對抗鏈球菌、葡萄球菌等,但安比西林就多了對抗大腸桿菌的能力。

張上淳表示,如今醫學上可使用的抗生素相當多,由於其分類繁複,到底有多少種抗生素,並沒有標準答案。除了半合成的抗生素,目前也有少數抗生素,是完全由人工合成,光是成分就有上百種之多,臨床醫療上常使用的抗生素至少有 70到80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