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幸萱】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說,在人類開始活動之前,地球上也曾出現比現在高6至7度的溫度,但是過去 80萬年來,地球每增加1℃,至少需要1千至5千年的時間,如今人類在百年內就讓地球溫度增高1度,等於是拿地球「作可怕的科學實驗。」
汪中和提到,根據現在對地球歷史的了解,地球可能藉由大氣、海洋甚至地殼運動等機制調節過於迅速的增溫。
周佳指出,影響地球溫度趨勢的自然因素,包含從外界「輸入」能量的太陽表面黑子活動、地球繞太陽的軌道變化,以及地球本身海洋循環造成的「年代際變化」,還有地殼活動造成的火山爆發等。
地球的海洋和大氣作用複雜,使地球本身的溫度有「年代際變化」,或稱為「數十年震盪(multi-decadal oscillations)」。周佳解釋,多數科學家認為年代際與海洋的環流變化有關;過去100年地球經歷過2次年代際變化,每次的周期約為20至50年;分別是1920至1940年代溫度增高,1940至1970年代溫度不變或稍減,1970年代至今,溫度又逐步升高。
火山爆發噴出的火山灰有些會懸浮在空氣中,這些粒子懸浮可長達數個月至數年,將陽光反射使溫度下降。1991年,菲律賓的賓那杜波(Pinatubo)火山爆發,就使隔年全球的平均溫度下降了攝氏 0.5度。
但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溫度變化,較自然改變更為明顯。土地開發使植被消失,地表受太陽照射時無法靠蒸發水氣調節溫度,就會直接增溫,這就是待在草地上比柏油路面涼爽的原因。人口密集的都市也出現熱島效應,人為的溫室氣體及懸浮微粒,更是造成全球性的影響。
周佳說,人類製造的溫室氣體,是最棘手的暖化元兇。溫室氣體能在全球大氣層流通,其中的二氧化碳「壽命」又很長,目前普遍認為人類造成的溫室氣體對全球暖化有直接影響。
最近也有研究者提出,工業活動造成的空氣懸浮微粒,在大氣中能作為雲的凝結核,形成小水珠並反射陽光。黑色的黑炭微粒會吸收能量,淺色的硫化物粒子則會反射太陽能量,所以空氣懸浮微粒增加,可能會有助於地球減溫。對此論點,周佳則持保留態度,認為有關懸浮微粒對氣候的影響至今仍無定論,因為也有科學家認為其影響程度相當低微。
100年驟升1℃ 太陽僅貢獻1/10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佳認為,太陽黑子活動的確有可能影響地球暖化的程度,不過根據最近幾十年的記錄,太陽活動產生的能量變化,大約造成地球溫度改變攝氏 0.1 度,這和 IPCC (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 所報告的,「百年來全球溫度已上升1 ℃」相去甚遠。
去年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暖年,「看起來地球溫度變化,沒有反轉的趨勢。」
太陽的活動,到底如何影響地球的溫度,現階段的理解仍以理論居多。
周佳解釋,若太陽表面活動較劇烈,紅外線或長波輻射為地球帶來的能量會增加,但地球的溫度變化不是「進來多少能量、就增加幾度」的線性關係,還牽涉到大氣環流、海洋的調節作用,能量變化在空間上並不均勻。
他指出,這幾年研究人員在不同的氣候模式中,模擬溫室氣體增加帶來的氣候變遷,都得到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溫度也會增加;若模擬時不加入溫室氣體、溫度就不會升高的相同結果。
根據目前全球溫室氣體及溫度增加的趨勢來看,未來 10 至 20 年不太可能變冷,就算太陽表面活動趨緩真的造成「變冷」的效應,也只是讓暖化的趨勢變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